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2019.04.30
主權之有無──
由香港佔中案判決看香港法治前景
曾建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華人民主書院董事主席)
香港區域法院於四月二十四日上午,就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至十二月十一日,「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與「雨傘革命」的九名被告中的八位進行宣判,其中首謀倡議佔中的三人(佔中三子):基督教浸信會牧師朱耀明、香港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戴耀廷和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被以「串謀作出公眾妨擾」及「煽惑作出公眾妨擾」定罪在先,而被處以有期徒刑十六個月,朱耀明獲判緩刑兩年,戴耀廷和陳健民則當庭發監執行。
其餘五人,立法會議員邵家臻、社會民主連線副主席黃浩銘、前香港中大學生會長鍾耀華、前香港立法會議員李永達被以「煽惑他人作出公眾妨擾」及「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罪」等罪名判處八個月監禁,邵、黃即時監禁,鍾、李緩刑,前香港中大學生會長張秀賢罪名同前,則被判兩百小時社會服務。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因即將進行腦部手術,申請獲准延後宣判。
「佔中」的直接導火線,源自二零一四年八月三十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八三一決定〉,訂明二零一七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要由一個一千兩百人組成的提名委員會先作提名,再供選民投票。也就是特首選舉之前還有一個特首人選的篩檢程序,以便中國共產黨掌握特首人選,避免泛民主派人士當選。原本《中英聯合聲明》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及其附件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和附件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對國際社會和香港人民鄭重地宣告和許諾,他們將尊重二零零七年香港人民基於自由意志所自決決定的特首和立法會議員的選舉方式。
結果在二零零四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恐夜長夢多而先發制人,發動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以「主動釋法」的方式,在原定法定程序之前,增加了兩道手續,要求特首就選舉方式是否需要進行修改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報告,復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依照《基本法》第四十五條和第六十八條規定並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予以確定。
人大以主動釋法形式增加了《基本法》原本沒有的內容,是實質的立法,也是對於香港高度自治狀態的實際侵害。而更糟糕的是,人大常委會又在特首報告的確定程序中進一步擴權,〈八三一決定〉便是對於二零一七年特首選舉方式進一步偷渡增加了二零零四年釋法所沒有的內容,即由提名委員會篩選出特定的特首候選人,把直選特首這一件事變成了障礙賽。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針對香港第六屆立法會議員當選人梁頌恆和游蕙禎宣誓誓詞不符《宣誓及聲明條例》之情事,在香港特首已向香港高等法院聲請司法覆核的情形下,第二度發動主動釋法,實際侵害香港的司法終審權,人大常委會除要求宣誓者須遵照誓詞外,還要求要有誠意,而這已形同對議員當選人之思想檢查。其後,香港政府便依人大釋法的內容逐一剝奪了泛民主派多位議員的資格,並進而在接下來立法會議員的補選中褫奪了香港獨立運動者參選的權利。
近日,香港政府有意修正《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允許中國大陸自香港引渡逃犯,此舉對香港法治衝擊更大,因為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即已言明,中國大陸除特別指定之基本法律者,一律不適用於香港,這是因為中國大陸司法程序和法治觀念明顯不符普世標準。一旦《逃犯條例》通過修正,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便可以利用香港法治與司法,將居住或路過香港領土上的每一個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卻在民主國家不為罪的人們解送中華人民共和國偵審,香港司法就會淪為黨國統治的工具和幫兇。
佔中九子案,雖然區域法院未予重判,但以刑事之煽惑罪加以定罪,在法正義論的評價上,就是認其為犯罪。與臺灣臺北地方法院關於「太陽花運動」之判決援引公民不服從之法理作為超法律之阻卻違法事由而予以無罪認定,乃大相逕庭、南轅北轍。由此可知,香港司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巧立名目的人大釋法和決定的侵蝕下,已難以再維持其獨立性,其關鍵點不在於香港法治能否堅持英國普通法的光榮傳統,而是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缺乏自身的獨立主權,最終只能服從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黨國意志。
(以上言論不代表民進黨中央立場,僅為個人意見)
〔兩岸及國際未來重要議題行事曆〕
5月
4/27-5/3:苗栗縣長徐耀昌訪中
4/30-5/13:東協+4國海上聯合軍演
1:日本啟用新年號「令和」
1:五一勞團大遊行
2:英國地方選舉
2-3:美歐澳多國網路安全會議 @捷克
4:五四運動100週年
4-6:泰王加冕儀式
6:AIT內湖新館啟用
6:美中部長及貿易磋商
6-8:王金平訪中
8:孟晚舟案引渡聽證會
8:南非大選
9:泰國正式公告大選結果
13:菲律賓期中選舉
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20190408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2019.04.08
美國的印太戰與臺美關係2.0
賴怡忠(臺灣智庫執行委員)
美國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
美國的「自由與開放印太戰略(FOIP)」強調要維護印太地區的自由與開放。其自由與開放的意涵,包括了在經濟、安全與政治等面向,希望維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免於強權脅迫的區域安全秩序,以及信守自由與民主的政治價值。
美國的印太戰略在川普上任後九個月出現雛型,一開始是由當時國務卿提勒森於2017年十月在CSIS演講中提到這個名詞,接著在川普總統於當年在越南的亞太經合會(APEC)演講中講出。但正式出場是在2017年底十二月發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時。其後在2018年一月到七月期間,美國先後發佈國家防衛戰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時任國防部長馬提斯的「香格里拉對話」演說,以及國務卿龐培歐發表「美國的印太經濟戰略願景」,等系列政策主張或演說後,外界才較為清楚美國的印太戰略圖像。先前外界認為美國印太戰略沒有內容或是缺乏經濟主張等批評,也漸漸沉寂。
現在區域國家對這個戰略的印象已經不是其缺乏作為,而是擔心這個雄心勃勃的戰略,是否會以中國為其反對或是排除對象,但如果觀察美國副總統彭斯在2018年十月與哈德遜研究所發表的美國對中政策演說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對付」或是「圍堵」中國不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全部。只是在今天,對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的最大威脅就是中國的作為,包括中國以軍事力量直接霸凌弱小國家,透過「一帶一路」計畫對區域國家形成債務陷阱以掌握這些國家的資源,並以號稱與外界分享中國發展經驗為由,實質對外輸出其數位極權統治模式,以取代自由民主政治體制。
美國亞太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在2018年三月與美臺商會的謝年飯宴會上提到:臺灣的新南向政策與美國印太戰略的目標相符,但之後先是美國助理國防部長薛瑞福於七月十八日在傳統基金會演講中,提到臺灣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夥伴。而在去年年底美國國會通過的「亞洲再保證法案ARIA」,則是正式將臺灣納入美國印太戰略的一環,今年四月美國在臺協會處長更是與我國外交部長共同宣布今年九月會在臺灣舉辦「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民主治理對話」。從這些發言可以發現,從原先專注於臺灣新南向政策與美國印太戰略是否存在合作空間,到後來直接提到臺灣就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夥伴,現在更是直接在臺灣舉行與美國印太戰略直接相關的項目合作,可以說美國對外清楚表達出臺灣就是美國的印太戰略夥伴。
臺灣的生存危機與印太戰略:
臺灣現在處於面對中國日益急切的迫統壓力,但同時還要處理社會老化、國家財政永續等問題,以及新經濟模式在全球化時代所帶來對民主治理的挑戰等內外交征狀況。一般民主國家是在沒有外患壓力下面對社會經濟改變所引發的挑戰,但臺灣卻需要同時處理內部與外在的危機。如何在這多重的矛盾中辯證的找出臺灣的出路,是歷史對我們這一代臺灣人民的提問。
一個有效的領導會將外在危機轉化為內部的團結,並順勢以外壓倒逼方式進行必要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再利用這些改革所形成的動力建構新的國際結盟,一方面鞏固永續生存能力,也捍衛這些得之不易的改革成果。這樣的正向循環並不容易完成。因為歷史上充滿太多因內外交逼導致負向循環而自我毀滅的前例。
美日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之出場,剛好有助於臺灣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在安全面向上,這個戰略有意平衡中國的擴張,對於臺海以及東亞區域戰略均勢的維持非常關鍵。在經濟面向上,自由與開放印太戰略已經開始集結美、日、澳及其他理念相同國家的資源投注在印太區域中,一方面提供區域國家有別於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模式,其對中國重商主義貿易操作的對應作為,特別是國際供應鏈的再洗牌等,也符合臺灣對國際經濟合作多元化、法制化與透明化的希冀。
印太戰略在價值上對民主自由的重視,以及將臺灣作為操作此議題的區域核心,不僅根本改變了對臺海議題的關注方式:把兩岸衝突的本質從統獨爭議轉變為民主與獨裁的價值對決;也賦予臺灣一個新的國際與區域角色:臺灣是在印太區域面對新式數位極權模式攻擊而維護民主治理的關鍵。
臺灣要提出自己的印太戰略:
美日的印太戰略固然提供臺灣面對內外挑戰一個相對有利的外在因素,但如要能有效的利用這個環境,臺灣勢必要提出自己的印太戰略,使其在安全上可以將臺灣的安全需要與美日等國的印太戰略接軌,以醞釀一個有利於臺灣的戰略均勢,在經濟上,可以將臺灣意欲發展的新經濟模式及建構多元國際結合的期待,藉由美國印太戰略取得發展空間,在政治上,將臺灣深化民主治理及其衍生的社會價值,利用印太戰略的鋪陳以轉化出臺灣的新區域角色,並發展出臺灣進行國際合作的新空間與新機會。
臺灣過去對這些工作已有部分成果,例如過去十多年來與美日的合作、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以及部份透過美臺「全球夥伴與訓練架構GCTF」所展開有關媒體識讀、宗教自由等的活動。只不過這些活動多是在個別領域提出,並不是在一個統合過的戰略綱領下發表這些措施,外界自然不清楚這些措施所服務的戰略目的,其彼此間的關係,特別是在臺灣版印太戰略的相對位置。因在某種程度來說,臺灣現在發動的各種政策,實際上是類似在一個沒對外發表的印太戰略下的諸種舉措。在這個意義下,臺灣版印太戰略也不是去發明一個新的政策,而是將既有的相關政策彙整總結,釐清彼此在這個印太戰略的相關位置,並展開優化資源配置與確立執行的先後順序。現在需要的,就是對外界提供政策內容的發佈、戰略理由的鋪陳、以及策略背景的說明。
臺美合作超越臺海,成為印太全區域的戰略合作關係:
在臺美關係上,這個印太戰略的提出也意味著臺美關係思考已經超越臺海和戰的思維,而是個區域甚至是全球性質的夥伴關係了。
過去臺美關係的主旋律往往是在臺美中三方關係下的臺美關係,且聚焦在臺海維和。在這個意義下,美臺關係的重點是如何確保美國維持臺海和平,維持對臺安全承諾的臺美關係。因此實質重點會在軍售議題,且臺灣要不時提醒美國臺灣關係法的對臺承諾。
隨著中國崛起,其在國際角色日益重要,美中關係的內容也變得多元與複雜。九十年代的美中關係議題除了臺灣外,還包括西藏、中國人權、如何整合中國進入世界經貿體系等。到了二十一世紀初,這個議題還包括了北韓核武問題、伊朗問題、聯合國維和問題。等到2008金融海嘯後,包括世界經濟走勢、全球氣候暖化管理、反恐問題等,都成為討論的重點。臺灣議題還是美中關係的議題之一,但過去所謂的臺美中關係早已經改變了。現在的美中關係無比巨大,臺灣相對來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所謂的臺美中三角架構只有在談及臺海議題是存在的。
但另一方面,臺美實質關係也隨著臺灣經濟發展、科技的創新,以及民主化的進展,使其與冷戰時代的臺美關係大相逕庭。只有在北京眼中認為臺灣的存在是個問題,對其他國家來說,臺灣現在已經是個活生生,不需要質疑其正當性的實體國家。臺灣關係法建立時擔心會出現被脅迫過程的統一之臺海情勢,在今天已是完全不同的光景。這使得臺美關係的面向也遠超過臺海維和了。
對美國而言,臺灣在高科技產業鏈的重要位置自不待言,但在其他議題,不管是九一一反恐、北韓核武問題、印尼南亞海嘯、日本三一一複合式震災、敘利亞難民問題與其他國際事件等,臺灣的能力與提供的援助,都是面對巨型天然災變或是人為禍害等國際協力的重要部分。而這幾年來隨著社群網路崛起,如何面對外國利用假新聞的政治操控成為重要議題,臺灣更被認為是面對這些問題的重要經驗提供者,這也使其成為「全球合作訓練架構」的重要關注議題。這幾年臺美互動議題的變化,見證了臺美關係內容的變化。
這些發展一方面導致美國逐漸將臺美關係與中美關係脫鉤。華府多次告訴臺灣,臺美關係有其自己的邏輯,有自己的價值與正當性,不是美中關係的附屬(US-Taiwan relation has its own merit, not a function of US-China relation.)。這個發展也讓中國跳腳,希望持續將臺美關係拉進美中關係的架構下,透過中美關係來制約臺灣的作為及臺美互動。中美態度的差異帶來一個有趣圖像:美國的美臺關係經營者有意降低美中臺三方的連動狀態,希望朝向美中與美臺兩組平行關係發展。但宣稱統一進程不受外人干涉的中國,卻竭盡一切力量維持美中臺三角關係,以期可以「經美制臺」。
如果了解美中臺三角關係在這些年的變化,就可以理解現在的臺美關係已不再是兩岸關係與臺海維和下的臺灣,臺灣也就不再是個問題,相反的,臺灣成為解決全球問題國際協作方案的一部分,臺灣就是答案,而且是全球意義下的答案。即便臺灣須要比其他國家要花更多力氣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存在感。
但現在把臺灣當成問題,認為臺灣的存在需要被質疑的是北京。美國已經不這麼看,日本也不這麼看,我們更不應以過時的美中臺三角架構,以兩岸關係作為臺灣的國際關注焦點,導致複製國共內戰一中原則的思維,框限了臺灣的空間。
美國印太戰略標誌臺美關係2.0及其機會:
美國已經多次提到臺灣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夥伴,更是美國印太戰略的一環,沿著「全球合作訓練架構GCTF」發展的臺美合作含括民主治理、媒體識讀、反獨與反海盜合作、人道救援與區域救災等議題,早就超越以臺海維和為主的臺美互動。這個發展出現了讓臺灣被印太區域國家再認識,與再定位臺灣的印太角色等效果。因此臺美新關係不僅意味著範圍從臺海擴大到印太區域,其內涵也是深植在民主與經濟體制的價值中。
時值臺灣關係法四十週年,華府從關注臺海維和的臺美關係,轉變成在促進自由與開放印太區域下的臺美關係,這個把臺灣含括在美國印太戰略下的發展,成為臺美關係邁向2.0的重要標記。當臺灣面臨的外力威脅與內在挑戰更為艱鉅之際,如何有效利用這個臺美關係發展的新趨勢,值得有識者(與有志者)深入思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民進黨中央立場,僅為個人意見)
〔兩岸及國際未來重要議題行事曆〕
4月
8-12:中國總理李克強訪歐
9:蔡總統視訊參與華府智庫CSIS演講;歐盟與中國鋒會;以色列大選
10:臺灣關係法40週年
10-11:美韓元首高峰會(討論北韓問題)
11:北韓最高人民會議(內閣任免)
11-5/19:印度大選
12: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協調截止
14:印尼大選臺灣海外投票日
15:胡耀邦逝世30週年;北韓太陽節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2019.04.08
美國的印太戰與臺美關係2.0
賴怡忠(臺灣智庫執行委員)
美國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
美國的「自由與開放印太戰略(FOIP)」強調要維護印太地區的自由與開放。其自由與開放的意涵,包括了在經濟、安全與政治等面向,希望維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免於強權脅迫的區域安全秩序,以及信守自由與民主的政治價值。
美國的印太戰略在川普上任後九個月出現雛型,一開始是由當時國務卿提勒森於2017年十月在CSIS演講中提到這個名詞,接著在川普總統於當年在越南的亞太經合會(APEC)演講中講出。但正式出場是在2017年底十二月發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時。其後在2018年一月到七月期間,美國先後發佈國家防衛戰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時任國防部長馬提斯的「香格里拉對話」演說,以及國務卿龐培歐發表「美國的印太經濟戰略願景」,等系列政策主張或演說後,外界才較為清楚美國的印太戰略圖像。先前外界認為美國印太戰略沒有內容或是缺乏經濟主張等批評,也漸漸沉寂。
現在區域國家對這個戰略的印象已經不是其缺乏作為,而是擔心這個雄心勃勃的戰略,是否會以中國為其反對或是排除對象,但如果觀察美國副總統彭斯在2018年十月與哈德遜研究所發表的美國對中政策演說中,可以發現所謂的「對付」或是「圍堵」中國不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全部。只是在今天,對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的最大威脅就是中國的作為,包括中國以軍事力量直接霸凌弱小國家,透過「一帶一路」計畫對區域國家形成債務陷阱以掌握這些國家的資源,並以號稱與外界分享中國發展經驗為由,實質對外輸出其數位極權統治模式,以取代自由民主政治體制。
美國亞太副助理國務卿黃之瀚在2018年三月與美臺商會的謝年飯宴會上提到:臺灣的新南向政策與美國印太戰略的目標相符,但之後先是美國助理國防部長薛瑞福於七月十八日在傳統基金會演講中,提到臺灣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夥伴。而在去年年底美國國會通過的「亞洲再保證法案ARIA」,則是正式將臺灣納入美國印太戰略的一環,今年四月美國在臺協會處長更是與我國外交部長共同宣布今年九月會在臺灣舉辦「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民主治理對話」。從這些發言可以發現,從原先專注於臺灣新南向政策與美國印太戰略是否存在合作空間,到後來直接提到臺灣就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夥伴,現在更是直接在臺灣舉行與美國印太戰略直接相關的項目合作,可以說美國對外清楚表達出臺灣就是美國的印太戰略夥伴。
臺灣的生存危機與印太戰略:
臺灣現在處於面對中國日益急切的迫統壓力,但同時還要處理社會老化、國家財政永續等問題,以及新經濟模式在全球化時代所帶來對民主治理的挑戰等內外交征狀況。一般民主國家是在沒有外患壓力下面對社會經濟改變所引發的挑戰,但臺灣卻需要同時處理內部與外在的危機。如何在這多重的矛盾中辯證的找出臺灣的出路,是歷史對我們這一代臺灣人民的提問。
一個有效的領導會將外在危機轉化為內部的團結,並順勢以外壓倒逼方式進行必要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再利用這些改革所形成的動力建構新的國際結盟,一方面鞏固永續生存能力,也捍衛這些得之不易的改革成果。這樣的正向循環並不容易完成。因為歷史上充滿太多因內外交逼導致負向循環而自我毀滅的前例。
美日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之出場,剛好有助於臺灣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在安全面向上,這個戰略有意平衡中國的擴張,對於臺海以及東亞區域戰略均勢的維持非常關鍵。在經濟面向上,自由與開放印太戰略已經開始集結美、日、澳及其他理念相同國家的資源投注在印太區域中,一方面提供區域國家有別於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模式,其對中國重商主義貿易操作的對應作為,特別是國際供應鏈的再洗牌等,也符合臺灣對國際經濟合作多元化、法制化與透明化的希冀。
印太戰略在價值上對民主自由的重視,以及將臺灣作為操作此議題的區域核心,不僅根本改變了對臺海議題的關注方式:把兩岸衝突的本質從統獨爭議轉變為民主與獨裁的價值對決;也賦予臺灣一個新的國際與區域角色:臺灣是在印太區域面對新式數位極權模式攻擊而維護民主治理的關鍵。
臺灣要提出自己的印太戰略:
美日的印太戰略固然提供臺灣面對內外挑戰一個相對有利的外在因素,但如要能有效的利用這個環境,臺灣勢必要提出自己的印太戰略,使其在安全上可以將臺灣的安全需要與美日等國的印太戰略接軌,以醞釀一個有利於臺灣的戰略均勢,在經濟上,可以將臺灣意欲發展的新經濟模式及建構多元國際結合的期待,藉由美國印太戰略取得發展空間,在政治上,將臺灣深化民主治理及其衍生的社會價值,利用印太戰略的鋪陳以轉化出臺灣的新區域角色,並發展出臺灣進行國際合作的新空間與新機會。
臺灣過去對這些工作已有部分成果,例如過去十多年來與美日的合作、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以及部份透過美臺「全球夥伴與訓練架構GCTF」所展開有關媒體識讀、宗教自由等的活動。只不過這些活動多是在個別領域提出,並不是在一個統合過的戰略綱領下發表這些措施,外界自然不清楚這些措施所服務的戰略目的,其彼此間的關係,特別是在臺灣版印太戰略的相對位置。因在某種程度來說,臺灣現在發動的各種政策,實際上是類似在一個沒對外發表的印太戰略下的諸種舉措。在這個意義下,臺灣版印太戰略也不是去發明一個新的政策,而是將既有的相關政策彙整總結,釐清彼此在這個印太戰略的相關位置,並展開優化資源配置與確立執行的先後順序。現在需要的,就是對外界提供政策內容的發佈、戰略理由的鋪陳、以及策略背景的說明。
臺美合作超越臺海,成為印太全區域的戰略合作關係:
在臺美關係上,這個印太戰略的提出也意味著臺美關係思考已經超越臺海和戰的思維,而是個區域甚至是全球性質的夥伴關係了。
過去臺美關係的主旋律往往是在臺美中三方關係下的臺美關係,且聚焦在臺海維和。在這個意義下,美臺關係的重點是如何確保美國維持臺海和平,維持對臺安全承諾的臺美關係。因此實質重點會在軍售議題,且臺灣要不時提醒美國臺灣關係法的對臺承諾。
隨著中國崛起,其在國際角色日益重要,美中關係的內容也變得多元與複雜。九十年代的美中關係議題除了臺灣外,還包括西藏、中國人權、如何整合中國進入世界經貿體系等。到了二十一世紀初,這個議題還包括了北韓核武問題、伊朗問題、聯合國維和問題。等到2008金融海嘯後,包括世界經濟走勢、全球氣候暖化管理、反恐問題等,都成為討論的重點。臺灣議題還是美中關係的議題之一,但過去所謂的臺美中關係早已經改變了。現在的美中關係無比巨大,臺灣相對來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所謂的臺美中三角架構只有在談及臺海議題是存在的。
但另一方面,臺美實質關係也隨著臺灣經濟發展、科技的創新,以及民主化的進展,使其與冷戰時代的臺美關係大相逕庭。只有在北京眼中認為臺灣的存在是個問題,對其他國家來說,臺灣現在已經是個活生生,不需要質疑其正當性的實體國家。臺灣關係法建立時擔心會出現被脅迫過程的統一之臺海情勢,在今天已是完全不同的光景。這使得臺美關係的面向也遠超過臺海維和了。
對美國而言,臺灣在高科技產業鏈的重要位置自不待言,但在其他議題,不管是九一一反恐、北韓核武問題、印尼南亞海嘯、日本三一一複合式震災、敘利亞難民問題與其他國際事件等,臺灣的能力與提供的援助,都是面對巨型天然災變或是人為禍害等國際協力的重要部分。而這幾年來隨著社群網路崛起,如何面對外國利用假新聞的政治操控成為重要議題,臺灣更被認為是面對這些問題的重要經驗提供者,這也使其成為「全球合作訓練架構」的重要關注議題。這幾年臺美互動議題的變化,見證了臺美關係內容的變化。
這些發展一方面導致美國逐漸將臺美關係與中美關係脫鉤。華府多次告訴臺灣,臺美關係有其自己的邏輯,有自己的價值與正當性,不是美中關係的附屬(US-Taiwan relation has its own merit, not a function of US-China relation.)。這個發展也讓中國跳腳,希望持續將臺美關係拉進美中關係的架構下,透過中美關係來制約臺灣的作為及臺美互動。中美態度的差異帶來一個有趣圖像:美國的美臺關係經營者有意降低美中臺三方的連動狀態,希望朝向美中與美臺兩組平行關係發展。但宣稱統一進程不受外人干涉的中國,卻竭盡一切力量維持美中臺三角關係,以期可以「經美制臺」。
如果了解美中臺三角關係在這些年的變化,就可以理解現在的臺美關係已不再是兩岸關係與臺海維和下的臺灣,臺灣也就不再是個問題,相反的,臺灣成為解決全球問題國際協作方案的一部分,臺灣就是答案,而且是全球意義下的答案。即便臺灣須要比其他國家要花更多力氣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存在感。
但現在把臺灣當成問題,認為臺灣的存在需要被質疑的是北京。美國已經不這麼看,日本也不這麼看,我們更不應以過時的美中臺三角架構,以兩岸關係作為臺灣的國際關注焦點,導致複製國共內戰一中原則的思維,框限了臺灣的空間。
美國印太戰略標誌臺美關係2.0及其機會:
美國已經多次提到臺灣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夥伴,更是美國印太戰略的一環,沿著「全球合作訓練架構GCTF」發展的臺美合作含括民主治理、媒體識讀、反獨與反海盜合作、人道救援與區域救災等議題,早就超越以臺海維和為主的臺美互動。這個發展出現了讓臺灣被印太區域國家再認識,與再定位臺灣的印太角色等效果。因此臺美新關係不僅意味著範圍從臺海擴大到印太區域,其內涵也是深植在民主與經濟體制的價值中。
時值臺灣關係法四十週年,華府從關注臺海維和的臺美關係,轉變成在促進自由與開放印太區域下的臺美關係,這個把臺灣含括在美國印太戰略下的發展,成為臺美關係邁向2.0的重要標記。當臺灣面臨的外力威脅與內在挑戰更為艱鉅之際,如何有效利用這個臺美關係發展的新趨勢,值得有識者(與有志者)深入思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民進黨中央立場,僅為個人意見)
〔兩岸及國際未來重要議題行事曆〕
4月
8-12:中國總理李克強訪歐
9:蔡總統視訊參與華府智庫CSIS演講;歐盟與中國鋒會;以色列大選
10:臺灣關係法40週年
10-11:美韓元首高峰會(討論北韓問題)
11:北韓最高人民會議(內閣任免)
11-5/19:印度大選
12: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協調截止
14:印尼大選臺灣海外投票日
15:胡耀邦逝世30週年;北韓太陽節
訂閱:
文章 (Atom)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
-
盧俊偉(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15.10.9 2015.10.13更新 今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措施(下文簡稱811新匯改),將原本由官方指導的人民幣中間匯價改為參考前一日銀行同業外匯市場收盤價,增加匯率市場化...
-
作者:董思齊 (本文完成於2014年4月) 經歷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韓國, 除了對內有維持經濟成長與進行產業轉型的急迫性壓力之外, 還面對了中國不斷的崛起以及與日本的外在競爭壓力。 在內外相交的壓迫之下,韓國興起了以設立與世界連...
-
2016.2.26 王毅盼蔡英文接受憲法同屬一中 王毅在CSIS就「中美關係及中國外交發展」發表演說[ 官網資料 ],在回答問題時表示,中國並不關心誰在台灣掌握中國台灣地區的政權,中國關心的是,成為執政者後如何處理兩岸關係,能不能繼續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