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20171130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2017.11.30
十九大後的兩岸關係:持而不僵與沉默善意的相互摸索
王智盛 (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
一、 十九大後中國對台政策基調的轉向
1. 習近平政治報告的「和統為先」
在十九大召開前,中國不少對台鷹派人士對於習近平是否會提「武統」或處理台灣問題的「統一時間表」有不少想像。而在習近平的政治報告中,除明確提出「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外,在第三部份一開場「必須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短短幾句話,習近平更是提到了三次和平,等於是很明確的用「和統」回應這一年多來中國大陸內部高漲的「武統」聲浪,壓抑中共內部喊打喊殺的鷹派政治勢力,也確立未來在大國格局下,「和統」仍然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主旋律。
2. 劉結一初試啼聲的「四個必須」
被外界認定即將接任國台辦主任的劉結一,在11月8日第十四屆「湖北.武漢台灣周」開幕式上,首次公開參加涉台活動,致詞中提到中共十九大後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四個必須」(註1),其中開宗明義就提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並且強調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前景,與習近平政治報告內容調遙相呼應,似乎也印證了下一位國台辦掌門人如何更精準地詮釋習的對台論述基調。
3. 孫亞夫解讀政策的「兩個沒有」
此外,中共前國台辦副主任、迄今仍被認為能夠精準解中共對台政策的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連續兩週分別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香港香江論壇的談話中,表達出「兩個沒有」的見解---即目前沒有「武統」的問題、沒有「統一時間表」的問題。「沒有武統」,與習近平「和統為先」的對台政策一脈相承,但沒有「統一時間表」卻和外界解讀中共對台工作要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相契合的看法不盡相同(註2)。至於孫亞夫對於「兩個沒有」的詮釋和論斷,係基於中國的「戰略自信」,包括:和平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整體中華民族的利益,以及大陸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那就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台灣的發展是融入到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之中。
二、 十九大後中國對台工作的開展
1. 武統聲浪大幅滑降
根據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對十九大前後的10月18日至28日期間中國網絡媒體,特別是社交媒體有關涉台問題與統一議題的輿情分析,發現直接訴諸「立刻武統」的聲量明顯降低,特別是和四個月前「朱日和閱兵」時武統聲勢高達近70%相比,十九大後降到40%以下,整整降了30%最為明顯(註3)。可以大膽判定,無論是網路社群媒體或是一般傳媒,北京當局正在醞釀一股「武統轉向」的輿論風向,以進一步利於上述「和統為先」的對台政策開展。
2. 民間智庫大量交流
無論是有意無意或事前計畫,不可否認,十九大以後中國各地智庫遍地開化的兩岸政策研討或論壇活動,確實也讓外界嗅到和今年上半年兩岸智庫交流近乎停擺截然不同的熱絡氛圍,僅上海一地,就筆者所知,公開閉門的兩岸學者交流活動就幾乎是每週一次,因為實在太過密集,竟然造成上海台研所原本在12月上旬主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臨時喊停(註4)。至於媒體所報導的大陸學者來台參加陸委會主辦的研討會,或是親綠學者及外圍智庫赴陸實質交流(註5),姑且不論其背後脈絡為何,但種種跡象至少顯示,兩岸民間學者互動與智庫交流,陸方相較過往保留了更多彈性的模糊空間,而似漸有「冰融」的跡象。
3. 單面作為大步推進
此外,習近平在十九大政治報告中再次明確強調「要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其中雖未直接點名針對「青年一代、基層一線」,但觀察十九大前後迄今最新出臺的「惠台政策」,一是有關吸納台灣高教人才的「福建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深化閩台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若干意見」,另一就是11月15日國台辦記者會綜整的三項便利臺灣學生來大陸學習和就業的政策措施,包括:台灣學生可直接申請大陸高校、各地高校為臺灣畢業生在大陸就業提供針對性強的就業指導和諮詢、以及大幅度增加台灣學生各等級獎學金金額和獲獎名額等。國台辦更預告,接下來將會「繼續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復過往已多次傳出今年年底大陸要推出證件號碼數字與大陸身份證相同的「二代卡式台胞證」,完全可以感受到北京當局在過去一個月中涉台單邊作為的大幅推進。
三、 未來兩岸關係的可能走向
1. 「持而不僵」的兩岸關係
由上觀之,習近平十九大政治報告對台政策的「和統為先」、「自信耐心」,確實展現在過去一個月從大陸官方到民間、從學者到媒體的轉向作為中。筆者以為,十九大後的中共對台工作調整,其實透露出了「非惡意」的對台政策觀點,因此兩岸之間都應該要更平心靜氣、更為客觀地來看待這樣的轉型。進一步言,從十九大之前北京當局一系列涉台舉措與本次習的政治報告內容,可以研判習初步定調在大國格局脈絡下,已經做好和民進黨政府長期冷和、但又要維持基本理解和往來的準備。此種「持而不僵」---各自有所堅持,但關係並不僵固---的兩岸關係,可能會是習近平第二任期的基本格局。
2. 「沈默善意」的互信摸索
回顧蔡英文總統上台迄今,從「以中華民國憲法、兩岸條例作為處理兩岸事務的依據」的兩岸政策論述,到「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的「四不」,可以看出其嘗試透過不斷的承諾與宣示,創造兩岸僵持的「囚徒困境」中互信積累的可能性。但在十九大之前,北京瀰漫高漲的武統和強硬氛圍,似乎讓這樣的「善意」石沈大海,但若如上分析解讀過去一個月來的國對台工作轉型調整,北京當局對台政策「沈默善意」的展現,似乎讓雙方重新摸索彼此善意多了一分可能性的想像。因此,筆者大膽預言,如何精準而有效的理解雙方的「沈默善意」,將會是下一階段兩岸政府共同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註1:劉結一所提的「四個必須」,分別是:「必須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前景;堅定不移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毫不妥協地與台獨分裂作鬥爭;繼續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繼續弘揚中華文化,強化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擴大兩岸文化交流,構建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促進同胞心靈契合。
註2:例如:多維月刊就以「中共十九大報告:二○四九年兩岸統一」為封面故事,聲稱習近平的十九大政治報告已經將二○四九年作為「明確」的兩岸統一時間表;香港亞洲週刊十月也以「台灣面對武統變局,十九大後關鍵時刻」作封面故事;此外,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的「俠客島」發表評論認為,習近平在演說中重申中共「三大歷史任務」,其中包括「完成祖國統一」,「這就意味著,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根據『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即二○四九年時,一定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註3:中評智庫:「大陸“和統”、“武統”輿情之變化」,2017年11月17日,網址:http://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1&kindid=0&docid=104872910。
註4:「上海研討會喊卡 倪永杰:毋多聯想」,中時電子報,2017年11月20日,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120000537-260301。
註5:「民共學術交流 陸保留模糊空間」,中時電子報,2017年11月20日,網址: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120000534-260301。
註6:按,此些措施,其實都是在19大之前就以出台,但真正被提出、宣傳與解讀,則是在十九大期間以及十九大之後,也可見中共對我青年學生政策的持續性及一貫性。
(以上言論不代表民進黨中央立場,僅為個人意見)
〔兩岸及國際未來重要議題行事曆〕
十二月
11月30-12月3日:中共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
01:中美建交/建交公報39週年
02-03:2017海峽兩岸武術交流會
03-05: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
04:國家憲法日
08:第七屆兩岸四地大中華中小企業高峰論壇
13: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
14-16:2017年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研討會
15:兩岸三通9週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
-
盧俊偉(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15.10.9 2015.10.13更新 今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措施(下文簡稱811新匯改),將原本由官方指導的人民幣中間匯價改為參考前一日銀行同業外匯市場收盤價,增加匯率市場化...
-
作者:董思齊 (本文完成於2014年4月) 經歷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的韓國, 除了對內有維持經濟成長與進行產業轉型的急迫性壓力之外, 還面對了中國不斷的崛起以及與日本的外在競爭壓力。 在內外相交的壓迫之下,韓國興起了以設立與世界連...
-
2016.2.26 王毅盼蔡英文接受憲法同屬一中 王毅在CSIS就「中美關係及中國外交發展」發表演說[ 官網資料 ],在回答問題時表示,中國並不關心誰在台灣掌握中國台灣地區的政權,中國關心的是,成為執政者後如何處理兩岸關係,能不能繼續維持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