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2018.11.13
美國期中選舉的觀察與對中國政策的影響
宋學文
(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社會科學院院長)
美國期中選舉的觀察與對中國政策的影響
美國今年(2018年)期中選舉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移民、健保、女權、社會衝突及經濟等六大議題。部分原因源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上述六大議題陳述的方式及強硬的立場所引發的社會對立或分裂,此次美國期中選舉引起共和與民主兩黨前所未有的選舉動員及媒體之大肆報導,並受到舉世的矚目。其中,中國最關心的厥為經貿相關議題及參議院與眾議院改選後的民主與共和兩黨席次的分布及美國對中國政策之相關議題。
自今年年初,「美-中貿易逆差問題」逐漸升溫並發展成「美-中貿易戰爭」以來,不論在中國或台灣皆有不少人「期待」或「預測」美國期中選舉後,若民主黨的「藍色浪潮」能成功拿下參、眾兩院的多數席次,則川普政府之外交政策將受制於國會,從而為美-中貿易戰爭之降溫或緩和帶來契機。
2018年11月6日選舉的結果呈現民主黨奪下眾議院過半席次,但共和黨則在參議院繼續掌握超過51席的席次,並在州長的選舉中超越民主黨,而中國最關心的外交、國防及經貿議題之主要由參議院及美國行政部門主導。
因此,從美國政治之權力結構來說,此次期中選舉之結果,民主黨贏得眾議院過半之席次,未來可能對川普政府之預算進行更嚴謹之監督,亦可能對川普提出2016年總統大選時「通俄門」之彈劾案,但對一些期待以「藍色浪潮」來節制川普政府之希望,或許並未能如願。
個人認為美-中貿易戰爭的本質並非單純的美-中貿易逆差問題。對川普政府來說,美-中貿易戰爭的問題本質是多元且複雜的;除了美-中貿易逆差之外,尚包括:中國並未遵守國際經貿組織(如WTO)之互惠(reciprocity)精神、智慧產權、國際組織在運作時之公平原則及民主法制等問題。
此外,川普政府中有不少人強調中國利用其「不公平或不法所得之經濟力量」壯大了中國之外交、國防及科技能力;甚至進一步推動「中國製造2025」,欲透過各種產業科技之提升,把中國之「製造大國」打造成「製造強國」;加上中國在2013年所倡議的「一帶一路」,令美國及一些盟友深覺「中國崛起」與「新殖民主義」所帶來的挑戰與威脅。
從上述角度來說,川普政府已將美-中貿易戰爭的本質提升到美-中兩強全面競爭世界領導權與各項國際組織之規範、法制、制定及執行的發言權及主導權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本質已經提升到全球權力結構之「霸權」爭奪的層次。上述這種觀察並不限於川普政府中Peter Navarro(白宮貿易顧問)等所謂強硬派人士(hardliner)之觀點與立場;事實上,自2018年3月1日中共三中全會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之後,美國民主與共和兩黨中,原本對美-中貿易問題較溫和的國會議員逐漸轉為對中國政治體制之失望。
而行政部門對中國的不信任也急遽上升,今年10月4日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Hudson Institute之演講,反映了川普政府對中國之不信任及不滿,也勾繪出美-中關係的結構性問題。目前不少國際事務專家認為美國國會幾乎已經沒有所謂的「親中派」。因此,2018年11月6日之期中選舉,雖然民主黨在眾議院超過半數,但以Nancy Pelosi為首之民主黨眾議院極可能會在人權、貿易、勞工等議題上支持川普政府繼續對中國施壓或擴大壓力,以改善中國人權問題及因不公平貿易而導致美國工人失業與國家利益或國家安全受威脅之情形。
我們必須切記,美-中外交關係並不等同於美-中爭霸的結構關係。前者乃為外交議題操作之技術層面的問題,將會依時空、人物、政黨議題有一些起伏或改變;後者則為美國在國際大戰略(grand strategy)層面的問題,它涉及到國際關係理論所謂的「國際體系中權力分布」(distribution of power in international system)的問題;這種「結構性」的問題是美、中兩大強權在過去數十年之外交、軍事、經濟、科技及文化的「競爭總合」(sum of competition),它攸關國際社會秩序及運作(order and op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的遊戲規則制定、詮釋及執行的權力。
因此,民主黨佔多數的眾議院或將在某些外交議題之技術性層面與川普政府持不同立場,但絕不會在美國全球戰略布局的層面制肘政府,以致於使中國總體國力凌駕於美國之上,而導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貿與安全的主導者。
美-中貿易至今已經對中國內部產生了「貿易-經濟-政治間複雜的連鎖反應」之效應。在貿易面,愈來愈多外國廠商及台商已經或正在考慮撤離中國;在經濟面,中國的匯市、股市及房市的巨幅波動是否會引發中國之泡沫經濟?而中共支持的國營企業併購民營企業之「國進民出」政策是否會持續?而此政策之推動是否會引發一連串中國內部之經濟與社會之動盪?
在政治面,已經入憲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路線是否與鄧小平時代所揭櫫之「改革開放」路線是否可以並存?或為了因應美-中貿易戰爭,北京將採取習近平於2018年9月27日在黑龍江視察時所提的「大不了自力更生」路線?從而修正改革開放的路線,並將中國帶上更朝「左傾」路線發展?上述這種「貿易-經濟-政治間複雜的連鎖反應」皆會因川普政府對中國政策是否持續加溫並朝美-中全面競爭發展有極密切關聯性。
一般來說,川普政府在期中選舉後之對中國政策將持續在經貿、人權、智慧財產權、東海、南海、台灣、「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印太戰略」等議題上呈現競大於合的狀態;在經貿議題上,川普政府將繼續堅持「零關稅」、「零非關稅」、「零補貼」及「毒丸條款」,並與歐盟、日本採取合作,以抵制中國。
在台灣議題上,美國國務卿Mike Pompeo已在2018年11月9日在華府舉行第二次美-中「外交安全對話」中,以「一個中國政策」來回應北京的「一中原則」;而美國的「一中政策」亦有可能被一些川普政府中之「反中人士」(如白宮國家安全顧問John Bolton)要求重新定義或詮釋,從而推擠敏感的美-中-台三角關係進入更具張力的階段。
另外,在南海議題上,美國國防部長James Mattis亦在第二次美-中「外交安全對話」中強調美國將更頻繁地派軍艦在南海區域維護自由航行(freedom of navigation)之權利。
針對美國對台灣與南海之立場及各種干預政策與措施,北京表示會「不惜代價維護主權」;但一般認為川普政府將持續執行上述政策;因此,在未來2~6年內美國與中國在台灣與南海議題上之談判將進入深水區。不過川普政府在目前應無意對中國發動所謂的「新冷戰」;畢竟,川普與習近平在2017年4月於美國佛州會面後,雙方宣布建立「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路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等四個高級別對話機制,將可為目前「美-中全面競爭」或「競大於合」的結構性問題提供一些「鬥而不破」的技術性避險機制。換句話說,美-中關係將呈現「時而競爭,時而合作;在某些議題競爭,在某些議題合作」之既競又合的複雜現象。
(以上言論不代表民進黨中央立場,僅為個人意見)
〔兩岸及國際未來重要議題行事曆〕
11月:
12-14: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訪中
12-18:2018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 (巴布紐幾內亞)
13-16:東協峰會;東協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新加坡)
20:「九二會談」26週年
24:中國國民黨黨慶
24:臺灣「九合一」地方大選暨公民投票
28:NGO工作者李明哲遭中國判刑一週年
30-12/1: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川習會」(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