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國有企業與中國模式2.0



2012.9.24.
(原文發表於2011年11月14日)

中研院政治所籌備處於2011年114日及5日舉辦 "The Chinese Models of Development: Domestic and Global Aspects" 國際學術研討會,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中國問題研究學者何漢理(Harry Harding)應邀作開幕演講。他引用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研究,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加入WTO的十年以來,已走到和「入世」前相反的方向,可稱之為「中國模式2.0」。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已發展成為國家資本主義,其最重要特徵,即為「國進民退」,國有企業在經濟中所佔據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這與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著重在促進民間企業效率與生產力,可說是反其道而行。另外一個重要特徵是新型態的重商主義(Neo-mercantilism):對關鍵產業(國有企業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國內扶植及保護,更支持其向國外擴張,以獲取能源及關鍵技術。
外界對於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各種質疑,其結論常歸結到國有企業(以下稱國企)。例如在美中貿易問題上,非關稅貿易保護措施、「自主創新」政策、及中國對外投資等,皆與中國扶植國企密切相關。美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USCC)已對於這些議題,舉辦過多次聽證會。美國政府高層,從駐中大使到國務卿、從國會議員到總統,都表達過對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之不滿,歐巴馬在上週的APEC高峰會即向胡錦濤發出強硬措辭。美國各界更對中國在十二五期間要扶植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國家冠軍」企業(national champions),抱持高度疑慮,認為這將是更為嚴重的國家資本主義。USCC10月底發表了對中國國企的研究報告,本文即以此報告為主,加上USCC在今年3月底關於國企的聽證會證詞,對國企與中國模式的關係做簡要的譯述。

一、USCC報告:國有部門約佔五成比重
        USCC此篇報告花了極長的篇幅,在估算國企在整體經濟中的重要性。報告將國企分為三類:1.完全國有-資產完全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所擁有的國有企業,2.直接控制-官民合資但是官方可以控制的企業,3.間接控制-國有企業在國內或國外的子公司所成立的企業。後2類是國有部門與民間或私有部門間的灰色地帶。
對於這三類國企在整體經濟中的總比重,外界並無直接的統計。報告從各產業部門中國企產生的附加價值來加權估算,2類國企至少共佔有全國非農業GDP40%;若加上第3類間接控制及其他鄉鎮集體企業等實體,國家所控制的GDP比例可能將近50%報告認為國資委對於國企的重組,使國企的定義較以往更為廣泛,因此在納入國家直接與間接控制的企業後,才會得到較之前的研究(約30-40%)更高的比重。
        雖然未來國家部門在GDP的比重將會持續下降,但是報告認為,國家部門仍將在經濟體系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原因有很多:1.中共中央要維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多元所有制的市場經濟體系,但以公有制為主導);2.在既有的支柱產業之外,十二五規劃中已列舉重要的新興產業,要打造產業中的「國家冠軍」企業;3.國企肩負許多政策上的責任,如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藉由與外國企業合資來移轉技術;4.在人事上國企領導與黨政領導層雙向流動,國企對黨的政策配合度高。簡而言之,儘管國企在產出上的比重減低,但是皆由更多元的控制方式,國企的重要性反而在提高。
二、國企擴張與中國模式的轉變
國企的壯大,是否是中國經濟發展一直以來不變的趨勢?USCC的報告引用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黃亞生(Yasheng Huang)的研究,認為國企的發展與政治高層的政策傾向有很大的關係。至少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在釋放農村經濟與民間企業的生產力;但在90年代,政治高層更著重於國企的重組與其效率的提升。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專家Derek Scissors則認為,中國模式有兩種,以2003年左右為分水嶺。1978年至1992年出現的第一波改革,產權制度的鬆綁讓農村所得大幅提高;1992年至2003年,第二波改革使城市經濟快速商業化,平均所得持續增加。這是中國發展的改革模式,在這期間內國有部門不斷萎縮。但是自2003年以後,中國進入了倒轉模式:以往的改革成果被限縮與調整,藉由國家資金在金融上的支持,國有部門開始擴張,等於是走向更為中央集權式的經濟制度。中國在投資與消費比重的相對失衡,即始於此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Barry Naughton亦認為,國有部門調整的重點不在於改革,而是要創造能向外擴張的冠軍企業。
中國發展模式的轉變,讓國家控制與國企擴張的程度有增無減,然而這對於中國經濟是好事嗎?中國的GDP與在世界經濟的份量皆急速提高,但是中國經濟並未變得更健康,國企的資產與營收不斷成長,但是所獲利潤卻是不成比例的低。國企的過度投資、缺乏效率與無能從事真正的創新,長期而言將無以為繼,也將構成經濟轉型與再平衡的阻礙。更危險的是,這種「國進民退」的趨勢將可能因為國企龐大到不聽指揮,而難以逆轉。
三、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破壞性創造」
        就長期而言,前述兩位參與聽證會的兩位專家都認為,因為資源運用的無效率,「國進民退」最終對中國自身將造成結構性的傷害。但是這種傷害是否會連帶影響全球經濟?如同聽證會主席所形容,中國是拿槍射到自己的腳,但是那隻腳可能是踩在美國的胸口上。
        經濟學人的看法則似乎是從反方向來看,較為樂觀,其評論認為國企「向外走」就必須採納國際標準,正是與全球經濟的接觸,才能對其體質產生真正的變革。
就短期而言,USCC的報告與聽證所擔憂的,是中國藉由扶植國企以執行其重商主義式的貿易與產業政策,讓美國企業在國內外皆失去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a level playing field)。這種傷害的影響程度,較人民幣匯率被刻意低估更為深遠。中國國企在新興產業上的過分擴張,有可能在長期的自我崩毀之前,已然先破壞其他國家的相同產業與市場。新興產業所體現的新科技,其規模經濟之特質,讓這種破壞更難以抵擋。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巨獸所帶來的,不是如熊彼得所言,新科技「創造性的破壞」,反而是一場人為「破壞性的創造」。

參考資料
USCC, transcripts of the hearing on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U.S.-China Bilateral Investment”, March 30, 2011.
Derek Scissors, The China Models (blog), Sept. 6, 2011.
中研院政治所籌備處,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國際研討會2011114-5日。
美國之音中文網,美國最新報告:中國國企勢力強大20111026日。
中央社,何漢理:中國懂得運用軟實力201111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