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勳(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5.3.13
2015.3.13
一、「一帶一路」形成的背景與發展現況
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復甦腳步穩建但力道有限,歐洲經濟表現疲弱,歐美市場需求明顯減弱,衝擊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加上全球經濟重心漸由西往東移動,亞洲新興市場成長力道可觀,促使亞洲區域成為各國爭相競逐市場的重要地區。另外,在全球積極發展區域整合的同時,美國為爭取新一輪全球貿易規則的主導權,正積極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和「跨大西洋貿易暨投資夥伴協定」(TTIP) 談判,強調以新世代自由貿易協定為訴求,這些發展趨勢對中國構成新的挑戰和威脅,預期未來中國與歐、美大國的經貿衝突將日趨激烈。
為對應此新格局,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一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路)此一具國際主導性的經貿策略,並選擇周遭鄰國作為出發點。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策略上主要透過基礎設施建設和機制創新,藉以向外拓展經貿版圖。透過強化與周邊國家的合作基礎,可以逐步形成連接東歐、西亞和東南亞的交通運輸網路,不僅鞏固其同中亞和東南亞的經貿關係,同時可望對阿拉伯、東歐國家甚至非洲等地區產生影響。藉由促進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擴大中國對外的影響力。
「一帶一路」的構想,主要可回溯至2013年9-10月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及印尼時,分別首提「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大倡議。而後「一帶一路」正式納入中國國家政策,是在2013年11月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第26小項「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的內容指出,中國未來要「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與周邊國家和區域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時至2014年11月4日,習近平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進一步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規劃研究,並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和設立絲路基金。(詳見表1)
表1 「一帶一路」重要決策流程相關記事
時間
|
場合
|
2013年9月7日
|
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時提出
|
2013年10月3日
|
習近平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說
|
2013年12月
|
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
|
2014年2月
|
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
|
2014年3月
|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2014年重點工作時提出
|
2014年5月19日
|
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個實體平台
|
2014年11月
|
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中強調
|
2014年11月
|
習近平在2014年APEC宣布
|
2014年12月
|
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二、「一帶一路」的政策內涵
首先,就跨境次區域合作效果方面,受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影響,「次區域合作」發展趨勢日受重視,有別於傳統跨國區域整合模式(即FTA或RTA),跨境次區域合作迴避了國家主權談判模式,降低了政治敏感度,也因不具排他性,故作法上更具彈性和靈活度。中國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雲南的橋頭堡等,均屬此類跨境次區域合作模式。而「一帶一路」戰略更是典型代表,其配合中國邊境區位的獨特性,透過政策支援、網絡聯繫、跨境需求、產業聚落等能量,發揮邊境區位優勢,藉此帶動跨境經濟合作。此種次區域合作發展模式,預期在「一帶一路」政策推動後,將與中國正式對外FTA/RTA政策,產生交乘效益。
其次,「一帶一路」政策亦可能形成區域深度整合效果。總體而言,「一帶一路」的戰略主要背景,涵蓋對外經貿戰略與對內平衡區域經濟發展。但更值得強調的是,「一帶一路」配合「互聯互通」,追求的不僅是貨品的互通,更強調基礎設施、制度、人才的互通,乃至於對文化的認同等目標。此理念與歐美所提的新世代FTA,跳脫傳統追求市場開放,轉而重視「境內措施」(behind the border)的調和,其概念如出一轍。應可將「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理解為具亞洲中國版特色的「新世代FTA」。
最後,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可能產生中心-邊陲網絡效果。根據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指出,工業國家會形成依賴構成的中心,邊陲國家則向中心國家出口原料,並從事勞力密集產業為主。因此,「一帶一路」戰略幫助中國大陸繞開美國主導的現有經貿體系,爭取區域經濟的貿易主導權,透過新絲路,貫穿歐亞大陸、連結東西半球。一旦「一帶一路」戰略成功,歐、亞、非三大陸聯成一氣,將成為新時代全球地緣經濟與政治的中心,屆時中國不單擺脫邊陲國家的角色,更有可能成為歐亞的區域依賴中心。
三、總結與政策的啟示
不過,也必須注意「一帶一路」戰略以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為主,在對外投資標的上可能存在偏高的投資風險與偏低的收益率等問題,且「一帶一路」部分任務可能在於紓解中國大陸現有過剩產能問題,所開發新市場的利益與風險分擔,仍未有明確的藍圖,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層面。
附錄:兩會相關文本與評論
- 人大工作報告、政協工作報告
- 新華網專題、人民網人大專題、人民網政協專題
- 人民日報五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人民網,2.25-3.1
- 一帶一路 合作共贏,人民日報頭版,2015.3.11
- 習近平,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 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新華網,3.4
- 新華三論習近平對台講話:夯實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是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新華網,3.5-9
外界評論
- The economy: Go slow, The Economist, 3.7
- Banyan: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e Economist, 3.7
- Russell Leigh Moses, China Parliamentary Meeting is Xi’s Show, Even When It’s Not, WSJ China Real Time, 3.6
- David Shambaugh, 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 Wall Street Journal, 2015.3.6.(中文介紹:沈大偉:“中共政權正進入殘局”(德國之聲 3.11)
- Kerry Brown, Just How Powerful Is Xi Jinping? The Diplomat, 3.9
- 李春,兩會系列觀察:封殺「穹頂」、新「克強指數」、習式治軍新常態,聯合報,3.11-13
- 李克強稱中國改革遭遇“攔路虎”,華爾街日報中文網3.6
- 劉勝軍,總理報告的改革元素,財新網,2015.3.6(及財新網兩會專題)
- 國企改革領導小組成立 實施方案將出臺,新京報,3.11
- 六大改革紅利 來了,經濟日報,3.13
兩岸未來重要議題行事曆
2015.3.13更新
3月
14日:中國施行反分裂國家法10週年
14日:世界台灣人大會舉辦「海内外國是會議」
14-15日:318運動一週年學術研討會
15日:中國第12屆全國人大閉幕、總理記者會
18日:學運週年,公民團體重返立院舉行晚會
19日:中日安全對話
23日: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等團體舉辦活動,控訴324行政院鎮壓事件
21日:中日韓外長會談,將協商三國首腦會談事宜
26-29日:博鰲論壇、蕭習會
日本自民黨與公民黨幹事長訪中
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相關法案提交國會(春季)
美國國會審議「促進貿易授權」法案(TPA)
4月
10日:公民團體將於立法院外集結,推動補正公投法、選罷法
10日:台灣關係法簽署並生效36週年
21日:日本靖國神社春季大祭
26日:日本地方統一選舉
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計劃訪美、歐安會、國會演說(4/26-5/3)
27日:辜汪會談22週年
立法院開始審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月初)
港府公布第二輪政改諮詢結果(5月向立法會提交政改方案)
東協-中國防長會議
國際海洋法庭決定是否審理黃岩島陳情案
5月
9日:習近平將赴俄國參加衛國戰爭勝利日紅場大閱兵
9日:習近平將赴俄國參加衛國戰爭勝利日紅場大閱兵
20日:總統就職週年
兩岸和平論壇兩岸、經貿文化(國共)論壇(5-6月)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修訂
日本-太平洋諸島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