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財隆(民進黨政策委員會副執行長)
2015.3.6
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已成了冷戰結束後,國際流行新時尚,尤其是從21世紀以來,雙邊、區域,甚至跨洲的FTA相關消息更是此起彼落,剛好跟實質進展有限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形成強烈對比,其中尤以亞太區域的整合態勢最受注目。由於事涉經貿結盟(FTA的特質是彼此優惠與排他性)與區域安全(特別是美中關係)等多項意涵,其結果究竟是促進區域和平與穩定,還是加深對立,確實是首要關切的議題。
由於中國杯葛與各國觀望等因素,很多重要的區域倡議或雙邊FTA都刻意忽略台灣,以致台灣成為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浪潮中的「幽靈國家」(ghost country)。這一方面使得我們的企業在出口時往往面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例如必須報價更低才能取得或挽回原來訂單(以避免出現貿易轉移)[1], 導致貿易條件惡化。另一方面,對國家整體而言,也逐漸形成被邊緣化的巨大心理壓力,並幾乎全面降低台灣對外談判(含對美國、兩岸)的空間與籌碼。
這種艱難局面迫使台灣在戰略的選擇上陷入兩難與分歧,是否「順從」(compliance)北京的意志?「先兩岸、再國際」是否比較務實?到底何種策略才是真正對台灣有利,這個問題困擾台灣多年。其中馬政府當局顯然採取一種相對比較接近「順從」或「先兩岸、再國際」的策略:亦即認為必須先透過ECFA(本質上具有持續加大對中國市場依賴的效果)來促成對外簽署FTA [2],以達到降低對中國經貿依賴與分散風險的目的。
一、區域規模FTA才是邊緣化問題關鍵
此一讓台灣對外經貿關係更加遠離國際體系而日益兩岸化的疑慮,其實也是ECFA後續談判困難的根本原因,更使得台灣對加入亞太區域規模的FTA寄予厚望。
特別是「跨太平洋夥伴」(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亦即「東協加六」[6]) 這兩個巨型FTA一旦完成,而台灣如果仍然無法參與的話,到時候台灣被區域主義邊緣化的壓力,將遠比現在的處境(主要來自南韓所簽訂的FTA)還要來得更大,除了經貿利益的部分折損之外,對政治心理更是一大衝擊。
以2013年為例,TPP與RCEP的成員分別佔全球GDP之38%及29%,至於台灣和這兩個FTA成員的貿易額則高達34%和57%。
截至目前台灣被邊緣化的壓力,主要來自和台灣產品群具有高度競爭關係的韓國,其已分別和歐盟(2011)、美國(2012)簽訂雙邊FTA。至於和中國的FTA,則已在2014年完成實質談判,預料將在2015年正式簽署。
除了上述這些比較屬於防衛性的理由之外,台灣如何透過內部準備(包括政治共識、政策配套、產業提昇等),藉由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過程,對外加強國際接軌、連結,對內則作為推動國內改革、釐清產業發展方向的壓力與動力 [7], 凡此都是相當重要的總體經濟戰略課題。
二、何以美國對TPP勢在必得?
TPP的原始構想來自1998年美國的倡議,一開始乃以經濟動機為主,藉以吸引APEC的亞洲成員儘快加入經貿自由化的行列,但當時並未成局,演變到2006年也只是新加坡、紐西蘭、智利與汶萊這幾個小型經濟體所共同組成的一個自由貿易區,俗稱P4。一直到2008年,美國、澳洲、秘魯、越南加入擴大談判,TPP的跨洲戰略意義方才凸顯。再隨著2010年馬來西亞、2012年加拿大和墨西哥,以及2013年日本加入,TPP儼然已成為重量級的自由經濟貿易區。[8]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稱,將努力把TPP打造成一個「二十一世紀高品質且全面性」的FTA最佳範例 [9],不僅涵蓋範圍廣泛,從傳統的農工產品貿易,到金融、電信、電子商業等服務貿易、國營事業定義(防範國家介入造成不公平貿易)、中小企業,甚至環境、勞動等新議題幾乎無所不包,談判企圖、談判模式實驗性,以及困難度都相當高。
就TPP的自由化幅度而言,美國如果妥協、幅度太小(各種例外太多),那麼實質經濟效應不會太大,但美國如果堅持大幅度自由化,卻很有可能難以完成談判,類似目前WTO杜哈回合的談判情況。即使如此,美國實現TPP的政治意志相當強烈則毋庸置疑。
以言經濟利益,自從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中經濟實力出現明顯消長,美國以區域主義作為經貿結盟工具的需要,遠比以往迫切。而美國經濟成長若長期遲緩,則霸權維繫將日益困難,甚至失去意義。透過TPP互惠談判與開放,對亟需對外開拓市場、對內創造就業機會的美國而言,深具說服力。
從區域格局來看,中國利用(leverage)其經濟崛起,轉化為區域政治優勢的態勢當會日益明顯,而美國為了繼續保有其在東亞的影響力,戰略重心(涵蓋經濟、軍事、外交各層面)遂轉向亞太 [10],TPP即是美國重返亞洲的試金石。放眼全球,如果TPP失敗也等於宣告美國在國際場域等重要領導角色的退卻,包括全球經貿秩序的制定者在內。
三、美國以TPP作為國際經貿規範與秩序的戰略思維
另外,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5年1月20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再次呼籲國會通過被稱為「快速審議程序」(fast track)的「貿易促進法案」(TPA)之授權 [11]。 比較特別的是歐巴馬所持的理由:「中國試圖替亞太這個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區域訂下規範」,「這將不利於美國勞工與企業,應該由我們制定規則,確保貿易自由與公平」[12]。 這也透露出美國試圖將經貿規範與秩序,提昇到戰略層次的思維。
TPP擴大談判從2010年正式開始,雖在去年(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APEC年會期間,未能就何時完成談判達成協議,但今年應是美國推動TPP的最佳時機,主要理由有三個:
1. 美國在2008年開始宣布加入TPP擴大談判,2008-2009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美國經濟陷入低潮,也延宕了TPP擴大談判的進程。美國現在則挾著人口結構與技術進步(數位革命)兩大優勢,經濟實力逐漸恢復,有利於展開對外經貿談判。
2. 對東亞的國家而言,過去中國經濟崛起,同時透過FTA與「睦鄰外交」掛鉤,低調處理領土爭議;但如今則是經濟成長動能趨緩,卻在外交領域與領土爭議上愈發高調(assertive),並引發不安。根據「均勢理論」的預測,這些國家將傾向援引外力以資平衡,此將有助於美國的TPP亞太佈局。
3. 關鍵國家美日兩國的目前國內政治局勢對TPP談判有利。美國經2014年11月4日美國國會期中選舉後,如今對FTA較友善的共和黨獲得參、眾議院過半數的席次,有利於歐巴馬總統取得TPA授權並加速TPP談判。此外,行政部門也希望在今年啟動總統大選時程之前,能完成TPP第一輪談判。至於2014年12月眾議院解散改選自民黨大勝後,日本政府對TPP態度更顯積極。[13]
未來成員則至少還有南韓、菲律賓與泰國。至於中國是否加入,雖然美國堅稱TPP是開放的區域協定,不會排斥任何準備好的經濟體,但短期內中國加入的可能性不高。主要理由在於,TPP的自由化幅度相當大,對仍屬於開發中國家的中國來講,如要符合加入條件則衝擊不小。再加上美國透過TPP將戰略重心佈局亞太,和中國急於發揮(東亞)區域影響力的企圖有所衝突。
但從現實面來看,隨著TPP擴大,台灣如欲加入將需要更多既有成員的「共識」[14], 這也可能加大「外力干擾」(「中國因素」)的影響力。即使如此,截至目前TPP仍由美國所主導,中國對TPP的影響力也較為間接,台灣加入的機會較大,自應積極爭取。
附註
[1] 貿易之外,另有投資移轉等負面效應。
[2] 2010年ECFA簽署時,當時中國對馬政府屢屢將ECFA與台灣對外洽簽FTA掛鉤這種講法,其實相當不以為然,因為這等於提醒台灣人,台灣被國際FTA潮流邊緣化的罪魁禍首是北京。不料,兩岸情勢幾年演變下來,到2014年二月的「王張會」,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卻已講出,兩岸當務之急是完成兩岸服貿、貨貿及爭端解決協議的協商,再來探討區域整合的問題。至於台灣這邊,在服貿爭議期間,前經濟部長張家祝甚至公開表示,見「中國不同意,台灣難與其他國家簽訂FTA」,蘋果日報,2014.4.11。
[3] 「我要求國際經貿空間 陸方避談」,聯合新聞網,2014.12.17。
[4]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中方對於台灣同其他國家開展非官方的經貿往來不持異議,但是對於官方性質的協議,我們是反對的。」見:「中國反對我與他國簽FTA」,蘋果日報,2010.06.02。
[5] 以及掩耳盜鈴,台灣跟這些國家所簽訂的協定名稱也不以FTA為名。
[6] 東協加六,亦即東協十國加上中、日、韓、紐、澳與印度。
[7] 此即 “locking-in reform”:一如安倍帶領日本參與TPP談判,以及2001年中國加WTO。
[8] 美方的經貿策士,甚至把日本之加入TPP,比喻成日本的第三次對西方開放。第一次開放發生在1853年德川幕府時代,當時美國海軍准將培理(Perry)率領黑船艦隊出現在東京灣,代表美國要求日本開放貿易。第二次開放則是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無條件投降後。
[9] 美國的角色仍然動見觀瞻:之前是NAFTA(開啟多邊主義與區域主義並重的雙軌貿易政策),現在則是TPP(21世紀FTA)。
[10] 林正義,【左岸沙龍】─《台灣國防》系列(二):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及其對台灣的影響,2015.01.24。
[11] 歐巴馬尋求國會通過TPA,使其能完成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TTIP)談判和簽署。TPA是國會為了加速對外貿易協定之談判和簽署,簡化審議程序,授權總統在一定期限內、就一定議題範圍,並經諮詢國會,與外國談判貿易協定;而國會將對行政部門簽署之協定採包裹表決,只能贊成或反對,不能修改內容。引自「速審貿易協定 對抗中國規範」,自由時報,2015.01.22。
[12] 見「三提中國 兩涉貿易協定」,文匯報,2015.01.22;及前註自由時報報導。
[13] 詳見「TPP近期發展」,民進黨中國暨兩岸情勢週報,2015.01.09。
[14] 成員資格具開放性:不同於多數FTA,TPP明文歡迎APEC成員或看法相近的其他經濟體,在締約方都同意的條件下加入,即通稱的「開放條款」。
附錄:農業大衝擊!TPP台灣準備好了沒?(摘錄)
陳吉仲(中興大學國際農業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兼主任)
美國瞭解台灣要加入TPP的急迫性,因為這是台灣未來發展國際經貿最重要的一步,對台灣的整體發展是正面且利大於弊。不過,台灣一年約進口200億元的牛肉,其中牛雜碎的進口產值只4億元,美方的重點大概不是在這區區四億元的牛雜碎,或者後續可能開放的美豬萊克多巴胺,而是未來台灣在加入TPP前後,與美方或其他會員國討論相關經貿議題時,是否遵照相關國際範例行事。
加入TPP對台灣農業的衝擊將遠比其他的FTA影響大,此時對內有許多的因應措施須立即且具體提出。首先,農業部門要針對TPP十二會員國未來會進口的農產品提出具體的因應策略,如農業的環境直接給付政策或者是農民所得政策;而在市場端方面,因應美牛和美豬開放的最佳措施是產品明確標示,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1和22條,明確要求冷凍畜產品的來源國標示,以及其加工原料來源國的標示。
(摘自新新聞1459期,2015.2.16)
TPP相關訊息
- 國貿局:TPP能否談成要看美TPA,工商時報,2015.1.22
- 日美TPP談判白米換汽車?,日經中文網,2015.1.27
- 日本對農協系統實施大手術,日經中文網,2015.2.5
- 第2輪TPP談判 美官員歡迎台灣,中央社,2015.2.6
- 安倍施政演説:要果斷改革,日經中文網,2015.2.12
- 兩岸入TPP 美恐複製WTO模式,旺報,2015.2.15
- 擔心被邊緣化 台灣加入TPP壓力升高,新新聞第1459期,2015.2.16
- 美媒專訪鄧振中 TIFA訂4月開,中央社,2015.2.21
- 日官員:今春前可能與美達成TPP協議,中央社,2015.3.3
- 國會春天准TPA 美官員樂觀,中央社,2015.3.4
- 日美重啟TPP磋商 農業、汽車關稅成焦點,工商時報,2015.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