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4
今日焦點:憤怒的醫生
〔財新網對中國民眾最期待的改革議題之一的專題報導〕在中國糾結、反復的醫療體制改革中,醫生這個職業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醫療服務供給不足、失衡,醫生高強度的勞動付出,並未得到應有的回報。一些理論上的應得收入,亦在現實中被“灰色化”。“看病難、看病貴”狀況未有實質性改善,患者對體制的怨氣,向醫生發洩。最可怕的後果,則是優秀醫生快速流失,醫療專業後繼無人。(財新網專題,11.14)
中國觀察
全面深化改革《決定》全文或一周內公佈
十八屆三中全會起草成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透露,預計一周內將會公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後,中財辦作用將更為重要,發改委也成改革對象。(南華早報中文網,11.14)
李克強:確保今年年度改革任務能到位顯實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要求進一步抓好今年年度改革任務落實。特別是對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推進營改增、減免小微企業稅費、盤活財政和貨幣資金存量、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農業和農村領域的改革,擴大開放、推進自貿區建設的改革,健全大氣污染治理和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等民生方面的改革,都要毫不放鬆、一抓到底。(新華網,11.13)
- 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同上)
- 發改委:修改完善新型城鎮化規劃 央行:研究深化金改政策(中國證券報,11.14)
- 胡舒立: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財新網,11.11)
陳志武:真改革就要約束國企和各級政府權力
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在接受鳳凰財經對話時表示,檢驗政府是不是真改革,有兩項檢測指標,其一是,國有企業是不是要受到根本性的限制,國有企業的民營化改革是不是真的會推出;其二是,對於各級政府權力的制約是不是有實質性的改革。(財經網,11.13)
三中全會 習近平收攏黨政軍與經濟大權
林和立認為,習近平通過三中全會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國安委和改革領導小組如無意外都應該是由他主掌,他個人的權力膨脹很厲害,這跟鄧小平以來強調的集體領導有點背道而馳。」「在毛澤東和鄧小平之後,江澤民有上海幫,胡錦濤有共青團派,但習近平自己沒有一套強而有力的班子或派系,這可能是他需要集權的原因之一。」林和立說,習近平強調改革需要「頂層設計」,也就是通過中央集權來推進改革,因此他先鞏固權力在自己手上再推行改革。(BBC中文網,11.13)
上海書記韓正 將任改革小組副組長
來自北京的消息說,一手籌畫上海自貿區的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即將擔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副手,主持即將成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具體工作。按慣例,上海市委書記由中央政治局委員出任。目前傳出兩個人選,一是現任中辦主任栗戰書,二是現任新疆自治區委書記張春賢。(聯合報,11.14)
-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八問:誰來擔任組長?(新京報,11.14)
- 韓正談上海自貿試驗(財新網,11.11)
國有企業成為三中全會的贏家
中國大型國有企業成為本週三中全會的主要贏家,中共領導人們確認了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的“主導作用”。習近平和李克強的這一支持性言論顯示出,他們在解決國企臃腫和低效問題方面格外審慎。國企目前似乎抵擋住了旨在抑制其巨大影響力的努力。中共轉而暗示,考慮通過市場力量來幫助其進行國有企業改革,避免與中國最強有力的利益集團針鋒相對。(華爾街日報中文網,11.14)
中央財政資金首次競爭分配
近日,2013年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名單,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上公示一周後確定,河北石家莊市、唐山市,遼寧鐵嶺市等10個城市榜上有名。與以往不同的是,這10個城市並不是由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敲定”的,而是完全由專家通過公開評審從15個入圍城市中選定的。這一方式,開了中央財政資金競爭性分配的先河,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舉措。(人民日報,11.14)
安徽試點農村建設用地流轉
前日,安徽省政府發佈指導意見,決定在全省20個縣(區)開展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工作,有媒體將此解讀為“農民可以買賣宅基地”,對此,安徽省國土廳有關人士表示,這是誤讀,檔中稱之為“可以流轉使用宅基地”,並非是“買賣”。專家說,目前土地改革面臨太多的制度障礙。安徽省政府出臺的這個檔透露的資訊還不是很多,很模糊。但是對於農村建設用地、宅基地流轉屬於跳出法律的改革。三中全會提出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其中就涉及退出權。但現在法律沒有明確農民宅基地的退出權,如果退出自己的宅基地去別的村莊買房子,法律不允許。(新京報,11.14)
中國與世界
專家:國安委將兼管內外事務 令恐怖分子緊張
〔新華網頭條〕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做出了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決定,備受各方關注。昨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國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讓恐怖分子、分裂分子、極端分子緊張。專家指出,成立國安會有利於對國家安全利益的跨部門維護,其將是一個獨立的指揮係統,在中央領導下,高於一般的社會建設、經濟發展委員會。此外很重要的一個職責是為國家安全發展制定長遠的頂層戰略。國安會也將是集公安、外交、軍隊、國防、經濟安全甚至包括海洋,內外兼修,不局限於內政。(京華時報,11.14)
媒體熱議國安委:第五大權力機構?
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昨日(11月12日)閉幕,審議通過的全會公報首提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為媒體熱議亮點。有分析指,國安委將有利於中共高層進一步集權,成為繼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之後,集掌內外軍政大權的第五大權力機構。北京知情人士稱,國安會成員除了孟建柱,還有扮演國家安全顧問角色的政治局委員王滬甯,以及外交部長王毅、公安部長郭聲琨、國安部長耿惠昌、總參謀長房峰輝等。(南華早報中文網,11.13)
中共國家安全委員會安內兼顧攘外
一名美國官員說,6月份歐習會時,與習近平隨行的一名官員曾向一名美國官員打聽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員如何組成的問題。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說,「我知道一些重要的中國官員向美國提出NSC是如何發展的具體問題,最近一次是在一個月前。我的理解是,這代表了最高領導層的意思。」國安會中類似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職位,呼聲最高的是王滬寧。(紐約時報中文網,11.14)
中國與台灣
民進黨將討論對中政策總結報告初稿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今召開,會中除將由陳文政教授就「對中交流所涉的國家安全問題」進行引言外,也將就「現階段對中政策總結報告」初稿進行討論(新聞稿),黨主席蘇貞昌預計12月提出總結報告。黨內初步共識「向中間靠攏」,具體主張包括維持事實主權、放棄法理台獨、台獨黨綱沒有存廢的問題、不改國旗和國號。許信良說,民進黨應提出新的決議文取代台獨黨綱,兩岸論述必須更務實,否則無法贏得「最後一哩路」。羅致政說,民進黨應在法理台獨妥協,讓台獨黨綱「與時俱進」,現狀則維持事實獨立;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本意就是放棄法理台獨。(聯合報,11.14)
馬限期辦完服貿公聽會 立委:霸淩國會
馬英九昨在國民黨中常會上表達,希望立院重新協商,將還未辦的6場公聽會,「在3週之內辦完」。民進黨回應,仍按既定期程、朝野協商結論,每2週舉辦一場。昨日朝野協商破裂,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要求民進黨加速排公聽會,或讓國民黨輪值時也排,或讓公聽會與審查同時並行。林指出,朝野協商並未載明藍綠各辦8場,因此國民黨將在2週後輪值召委期間,每週排2場,在12月中排完所有公聽會。內政委員會召委段宜康公開召委會議的議事錄,清楚載明由張、段各負責主持8場。民進黨團昨天痛批,馬政府事前黑箱談判服貿、貨貿協議,事後連談判會議紀錄、開放承諾表的行業分類對照、影響評估都不願提供,才是阻撓服貿審查元兇。(自由時報,11.14)
海協會長陳德銘 26日訪台,
將進行8天7夜的經貿之旅,率具有企業背景的海協會理事及高新科技園區相關負責人來台參訪,全團約30人,計畫參觀臺北港、台中港、高雄港,桃園航空城等,也會參訪在台陸資企業,並與陸企業者座談,12月3日離台。上海自貿區管委會3名副主任也在隨行團員之列,他們此行的重要任務是觀察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的配套與相關措施。據中國時報消息,儘管服貿協議未生效,ECFA後續協議進度未受明顯影響,如商談順利並取得共識,陳德銘率團來台後,最快年底或明年初,還將率團來台,舉行兩會第10次會談並簽署貨物貨易協議。(經濟日報、中國時報,11.14)
陸資管理趨嚴 寡占強迫撤資
經濟部今日起,加重對在台陸資的管理。(投審會新聞稿)依據新修正的「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這次修正包含5大重點:1. 陸資在台產生獨占、寡占或壟斷,對於政治、社會、文化具有敏感程度與涉及國家安全,投審會將可以撤銷或廢止其投資。2.陸資轉移股權若影響國家安全或是「公共利益」,則不得轉讓。3. 首度來台投資的陸企,開辦在台事業,必須交由律師或會計師,不得經由代辦公司處理,以免假投資、真移民。4. 過去陸資參股在3成以上的國內企業,投審會有權力要求其提供財務報表與相關資料備查,即日起陸資持股低於3成的企業,也受到相同規範。5. 陸企在台實收資本額新台幣8千萬元,須提供財務報表,這次將資本額下修到3千萬元。(工商時報,11.14)
- 經濟部:18%中企未正常營運(自由時報,11.14)
社論-評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租稅優惠
台灣6年前面對投資不振,多數人認為兩岸未能直航是主因。隨著兩岸直航並簽署經濟合作協議,投資依舊不振;不少人轉而認為降稅才有魔力,近年遺產稅、營所稅接連大幅調降,惟投資仍無起色;如今高層又轉而認為FTA才是王道,風風火火推動示範區以為簽署FTA預做準備。這些年決策當局一路且戰且走,既無助於扭轉經濟困局,連年減稅又加劇財政危機,殷鑑不遠,示範區切莫再重蹈覆轍。(工商時報,11.14)
日企熱衷於赴台投資
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把台灣視為擺脫日本國內困境的可行管道,和通向中國市場的潛在橋樑,近期中日兩國關系遭遇的麻煩更是助長了這一趨勢。台灣官方統計數字顯示,2012年,有逾600家日本企業來台投資,這一數字創下新高,同比增幅達40%。(金融時報,11.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