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第48屆東協外長會議中的南海問題


林廷輝(新台灣國策智庫副執行長)
2015.8.14


2015年8月4日,東協外長發表會後聯合公報(官網文本),在宣言後半段以7點(第150-156點)闡述東協對南海的立場,首先表達了某些部長對填海造陸的行動的擔憂,重申南海和平、安全、穩定與自由航行、自由飛越,依據國際法,當然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稱海洋法公約)解決爭端;此外,希望早日落實早期收穫創造互信的環境基礎;重申建立有效的「南海行為準則」;歡迎第9屆東協與中國實現「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高官會議達成的結果;對目前南海的發展同意採取防禦性措施;也注意到印尼提出建立中國與東協官員熱線此倡議,立即介入以降低緊張;討論了有關「南海各方行為準則」相關議題,及由菲律賓簡報有關海洋法公約進一步的發展。

對此一聯合宣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在7日回應:「中方始終致力於同直接有關的當事國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根據國際法,通過談判協商解決有關海上爭議,始終致力於與東盟國家共同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中方願與東盟國家一道,凝聚共識,深化合作,管控分歧,努力將南海建設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

雙軌思路、三個倡議v.三個停止


王毅在此次中國與東協外長會上,仍繼續不斷鼓吹應透過「雙軌思路」解決南海問題,包括具體爭議由直接當事方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南海的和平穩定則由中國和東協國家共同維護。8月5日,王毅提出了「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三點倡議」:

1. 南海地區國家承諾全面有效完整落實《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加快推進《南中國海各方行為準則》磋商,積極探討海上風險管控的預防性措施。

2. 希望域外國家,能夠承諾支持南海地區國家的上述努力,不採取導致地區局勢緊張化、擴大化和複雜化的行為。

3. 希望各國都能承諾,依據國際法行使和維護南海的航行和飛越自由。

倡議提出的時間是在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會面之後,主要是因應美國提出「停止填海造島、停止修建建築和停止採取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衝突的激進行動」之「三個停止」而來。中美雙方你來我往,雖然彼此相互克制以形塑9月習近平訪問美國之氛圍,不過南海此一結構性的歧見,在此次外長會議中特別明顯,而這樣的問題也會進一步延燒到11月在吉隆坡舉行的「東亞高峰會」(本屆為第10年)。

8月6日,王毅針對南海問題發表了較為完整的中國立場,首先說明了中國的立場後,開始點名菲律賓、日本及美國等。一般咸信,中國在8月17日不可能回應「南海仲裁案」中菲律賓在7月7-13日的口頭聽證資料,而王毅再次說明中國的立場將被視為對此議題的回應。

不過在論述過程中,王毅強調:「今年是二戰勝利70周年。70年前,中國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依法收復了被日本非法侵佔的中國南沙和西沙群島,恢復行使主權。當時收復時使用的軍艦還是盟國美國提供的。」所指軍艦為中華民國軍艦,也因此,中國在東協場合也不忘將與中華民國的歷史連結在一起,王毅還特別強調「這一歷史事實,你們各國的檔案中都應有所記載。」也就是說,在國際場合說明兩岸的歷史連結,造成的結果是進一步壓迫台灣在南海的論述空間。

對聯合宣言之觀察


針對此次外長會議,有幾點狀況值得觀察:

1. 留情面,不點名:例如對填海造陸,在宣言中就不直接點名中國,也因此,包括越南與菲律賓也在進行的填海造陸作為,就有了可解釋空間;此外,對菲律賓所提的「南海仲裁案」,在宣言中並沒有直接寫出,僅以「菲律賓簡報有關海洋法公約進一步的發展」,換言之,東協外長全體是否支持「南海仲裁案」是有疑義的,在宣言中便不直接點名。

2. 對印尼所提「熱線」的態度:宣言提到「熱線」時,採用了「take note」字眼,並沒有直接對「熱線」的倡議表態支持,或者成為東協各國的法律義務,換言之,是否與北京建立「熱線」,東協各國意見仍舊紛歧。

3. 風險管控與預防外交成為重要工作:南海問題既然無法短時間解決,中國外長王毅雖說明中國已停止填海造陸,但也說明了下一步將逐步建設主要用於公益目的的設施,包括綜合性燈塔、海上應急救撈設施、氣象觀測站、海洋科研中心以及醫療和急救設施等。顯然完善島礁設施將會持續進行,而中國海洋石油公司鑽井平台981,中國航母戰鬥群等均將在未來一年內出現在南海。此外,2015年底前「南海仲裁案」之仲裁庭將決定自身享有管轄權與否,屆時,包括印尼所提的「熱線」,以及東協與中國高官建立起的風險管控機制與預防外交之成效,將受到檢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