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6日 星期四

中國股災與其影響


2015.8.7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一、股災與救市


(1) 股市暴漲與急跌 

中國股市的現象,在某部分程度上,是政府自己造成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已冷卻,政府的政策刺激,原本就有鼓勵資金進入股市、支撐改革情勢的意圖,也引發強烈的入市意願。

在這個政策環境下,上海A股自2014年7月開始上漲,今年3月下旬突破金融海嘯以來的高點,達到3447點,A股帳戶數在4月首次突破2億。4月10日股市首次站上4000點時,新華社、人民日報發表多篇評論,鼓吹4000點是「新歷史起點」、「估值只在半山腰」;4月21日人民日報評論宣稱,4000點才是A股牛市的開端。此後一路上漲,6月12日,上證綜合指數來到5166點,比起去年6月底的2036點足足漲了153.7%。稍晚人民日報更預估A股上看7400點。 

過去一年上漲過程中,官方公然做多,刺激了散戶擴大槓桿,從銀行貸款、保證金融資(margin financing)等方式將資金投入股市,融資餘額一年內暴增10倍。 

從6月15日起,A股開始反轉下跌,隨後的3個星期(6/15-7/3)跌勢不止,蒸發的市值達到2兆3600億美元,相當於希臘GDP的10倍。之後續跌到7月8日,收3507點,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共下跌了32.1%。A股上市公司半數以上(1442檔)股票停牌。 

(2) 救市措施 


A股下跌初期,人行等監管單位各自為政;提供的救市措施,亦無法阻止跌勢。因擔心股災引發社會動盪,轉化為對政權的不滿,總理李克強據傳要「暴力救市」,也得到習近平的同意。隨後一行三會、主權基金、各大證券公司、保險基金等,全面以政策或資金進場護盤。根據路透報導估算,中國共規劃5兆元人民幣的資金來制止市場的恐慌性拋售,資金共占中國2014年GDP約10%。 

主要護盤方式有: 
  • 人行宣佈同時定向降準降息 
  • 開放養老金入市 
  • 人行提供中國證券金融公司流動性支援 
  • 證監會集合證券公司成立1200億元救市基金 
  • 證監會暫停IPO 
  • 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股東董監事6個月內不得減持公司股份
  • 國資委、財政部要求央企股東不得減持公司股票 
  • 公安部與證監會嚴查「惡意賣空」 
  • 上海、深圳證交所修改融資融券規定,限制賣空 

(3) 後續發展與退出救市的考量 


經過2週的救市與回漲後,7月27日上證又再度暴跌,幅度為8.5%,為史上第二大,近來的走勢也是起伏不斷,顯示投資人信心不穩。華爾街日報報導,已有三分之一的散戶逃離股市。這也可以看出,救市措施以行政手段限制投資人行為,但是並未消除市場風險,反而影響股市參與者的預期,衍生道德風險,導致股市未來更嚴重的波動性(volatility)。

人民銀行透過中國證金公司與國有銀行,以無限量資金救市,實際上如同美國聯準會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措施。然而要避免資金氾濫,如何退場變成是後續要考慮的問題。中國政府考慮讓「國家隊」退出股市的消息,即引起A股於27日暴跌。

另一方面,禁止國企股東在6個月内抛售股票等「暴力救市」的命令,也會受到國際投資人與評等機構的質疑。中國正尋求加入IMF的特別提款權(SDR),以讓人民幣得到儲備貨幣地位,則對於拋售禁令等市場干預方式必須逐步取消。

外界將上海綜合證券指數的走勢與美國1929年大蕭條前的股市暴跌、及2000年網路泡沫相比。目前的中國經濟與2000年的美國,總體環境有幾點相似之處,如經濟成長趨緩,且貨幣政策寬鬆,投資者憑著當時的熱潮(網際網路趨勢或「一帶一路」政策)而投入股市,企業利潤對股價的影響反而不大。


二、股災的影響


(1) 投資信心


上證自1990年底開市以來,總被評為「政策市」或賭場,造成專業的法人投資風氣難以成形,市場無法穩健發展。截至去年底,散戶交易量約佔市場的80%。散戶主導股市,集體盲動的行為,導致市場波動性過高。

監管單位的獨立與專業,能強化信心、降低市場波動性。華爾街日報報導,人行總裁周小川原本反對採取過分強烈的干預措施,因為這些措施會損傷中國的信譽,不利於中國金融市場與全球進一步接軌。但仍不得不配合李克強的救市計劃。而人行在護盤過程發出的矛盾信號即是A股劇烈震盪的原因之一。IMF前中國事務負責人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表示,中國需要一個獨立、公信度高的央行,才能降低市場波動性。

(2) 消費


散戶是此輪漲勢的推動力,股市的暴漲,將資金吸引至股市。理論上股民的財富增加,會因此增加消費,但是股市泡沫的財富效果不明顯,原來用於消費的所得反而不斷加碼投入股市,反而可能擠壓消費。

股市暴跌,除了去槓桿的反向財富效果,造成消費減少,另外還有財富移轉效果,即護盤保護了國有企業的股價,但所得分配惡化,將造成更嚴重的消費支出削減。股市不確定性提高,也會降低消費。

根據調查顯示,今年第二季中國有8.8%的家庭(約為3,700萬戶)參與股市,乍看比例不高,財富效果對於整體經濟的影響可能不大,但若考慮其他因素(信心預期),仍待後續觀察。

(3) 金融體系


上海和深圳股市瘋狂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融資交易推動的,即以購買的股票為擔保,向券商貸款投資股市。中國券商今年的融資規模超過了過去3年的總和,在140億美元籌資所得中,超過一半被直接投入股市。股市市值超過四分之一是靠借貸資金來支持。在股市暴跌後,未來去槓桿化的過程仍會持續。

中國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連結不高,股市規模(相對於GDP)也很低,企業融資大部分仍是透過銀行的直接融資體系,因此股市動盪,從金融管道的傳導效果而言,對實體經濟影響不大,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機率不高。經濟學人認為,金融泡沫是否會對經濟造成嚴重傷害,可以從債務槓桿的程度來判定。從這點而言,如同網路泡沫,A股暴跌的影響不大。

對人民幣的影響,近幾年來中國推行人民幣國際化,其前提是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場化、資本自由流通。6月初外界還曾熱切期待A股有機會被納入MSCI指數,且人民幣下半年有機會納入SDR的呼聲也高漲,然而官方強力干預股市,讓外界質疑。但是IMF總裁拉嘉德近日支持中國官方的護盤,認為是必要之惡,不應該破壞它爭取讓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努力。

總體而言,以投資主導的經濟體,波動性較以消費為主的經濟體來得高(因為投資對於景氣的反應較大)。華爾街日報的評論即認為,中國的資本總是被嚴重錯配,除非中國採取改革措施,推動金融系統商業化、去槓桿化,否則中國將繼續從一個泡沫跳到另一個泡沫中。

(4) 外部連結


中國股市仍是一封閉的金融市場,外資佔A股的資產比例很低,只有1%,因此與其他股市連結度低,A股暴跌的同時,歐美股市的變動卻不高。

對於在中國的外資而言,A股影響雖不大,但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對其利潤仍是重要的負面因素。A股動盪若造成中國總體需求進一步下降,對於其他向中國出口原物料的國家經濟,也有負面的壓力。

台灣投資者對A股投資金額不高,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即表示,台灣的金融業對中國曝險額度小,保險業近新台幣800億元、獲利234億元,;銀行業投資28億元、獲利13億元。


三、股市與改革


即使股災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見得太高,然而股災的應對遲緩,對習近平的改革規劃,甚至其權力與黨內地位,卻可能有某種程度的傷害。

中國政府正在放鬆對資本流動的控制,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可能讓相關的進程延後。中國觀察專家李侃如則認為,在習近平的改革計畫中,金融領域的改革最深入,但金融改革的速度、範圍和目標也受到強大阻力,這次股市下跌很有可能會增強這股阻力。此外,潛在的溢出效應也可能會影響對其他領域的改革工作。

A股震盪與救市過程,凸顯出中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低,與金融監管能力的不足,因此金融體系的改革、股市發展對經濟情勢的影響,以及十三五規劃,都可能成為中共內部(例如可能進行的北戴河會議)的檢討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