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中國台商營運趨勢、後續挑戰與策略


葉懿倫(青平台慕哲社會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

7.13


2014年11月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簡稱62號文),對台商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雖然今(2015)年5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簡稱25號文),針對62號文的爭議項目進行了解套,確保了中國各地方政府現階段與企業已簽訂的優惠政策持續性與有效性,但就中國稅收獎勵政策統一收歸中央制訂與管理的方向不變,因此25號文指示讓台商多了些緩衝期間,最終台商都必須面對地方政府的稅收獎勵、社保減免、財政支出等優惠的取消,而帶來的製造成本上揚、營業獲利減損。

換言之,台商在中國市場面對不只是紅色供應鏈的蠶食鯨吞,更可能隨時面臨中國中央政府以法制改革為名而開出的致命一槍。面對稅務、規費獎勵越來越少,勞動、環保規範越來越嚴苛的環境,無怪乎,6月22日海基會舉辦的 2015年台商端午節座談聯誼活動中,台企聯總會長郭山輝直接公開指出「今年是台商在大陸發展最嚴峻的一年」。

究竟台商持續的築夢中國,會是歡喜一場空,還是黃金滿廳堂,數字會說話,本文就從官方與公開的統計數據為基礎,以台商在中國的投資營運狀況與趨勢,對台商在中國後續發展機會作進一步的分析與推斷,也提供各方作為決策之參考。


一、台商對中國投資現況與趨勢


(1) 對中國投資熱度明顯消退,台商調整布局態勢加速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台灣申請赴中國投資的案件與金額在ECFA簽署的2010年達高峰後逐年下降,今年累積到5月的投資金額較上年同期衰退18.75%,但對中國以外地區投資金額卻較上年同期成長22.67%,中國占台商整的對外投資金額比重,也從高峰的八成降至六成以下。隨著台商對中國與其他地區的對外投資配置變化,可明顯看出台商早已開始調降在生產與市場上對中國的依賴,並將布局轉向其他海外市場。


表一:台灣對外與對中國投資申請件數與金額之變化
說明:對中國投資歷年統計含補登記案件。
資料來源:經濟部投審會,核准僑外投資、陸資來臺投資、國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月報。

(2) 政策鬆綁帶動投資對象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 

以台商在中國投資產業別觀察,製造業仍是台商在中國的布局主力,但隨著中國對外資投資產業的放寬、上海自貿區等政策的投入,台商在服務業的投資布局占比也持續升高,特別是在2010年台灣與中國簽署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寮解備忘錄後,隨「兩岸金融三法」的修訂,使得金融保險與不動產業赴中國投資金額大幅成長至每年投資金額的四成左右,更讓台商在中國的製造業累計至2014年底的投資金額降至八成以下(78.59%),服務業則從原本的不到一成提高到兩成以上(占21.06%)。相較之下,製造業隨著勞動合同法、公司所得稅法施行、地方環保規費的增加,投資比重持續降低。

(3) 對中投資朝向台灣出口主力與優勢產業

在台商投資的產業類型上,赴中國投資的台商所投資項目卻明顯的朝台灣現階段出口主力產業,對中國投資已經不在是製造生產所需的機械設備或是需要高度組裝勞力的成衣、製鞋等傳統產業與電腦、手機等資訊產品組裝代工業,而是基本金屬(鋼鐵、鋅鎂等)、石油煉製、化學材料等中上游原物料,而資訊電子業的投資產業項目從資訊電子業下游的電腦、電子產品轉向中、上游的電子零組件業,如半導體、面板等。


表二:台灣對中國投資申請之產業變化
說明:對中國投資歷年統計含補登記案件。
資料來源:經濟部投審會,核准僑外投資、陸資來臺投資、國外投資、對中國大陸投資統計月報。


二、台商在中國營運現況與態勢


(1) 中國投資獲利狀況持續惡化

在經營獲利表現上,彙整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歷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結果,更可發現台商在中國投資的事業,其營運狀況在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虧損廠商與獲利廠商家數已經不相上下,而嚴重虧損廠商(達20%以上)比重則已接近兩成,遠高於高獲利廠商的比重。若進一步以台灣上市櫃公司在中國投資的六千多家事業體近十年的平均獲利率大多未達3%的實際表現,可知台商在中國投資呈現明顯的低營利報酬,且隨經營環境惡化面臨嚴重虧損、被迫退出中國的台商,近年間恐怕超過三成,而剩下多數台商,也是接近損益兩平的情況下,苦撐經營。

(2) 台商對兩岸事業布局規劃看法

根據電機電子同業公會(TEEMA)歷年對會員廠商的兩岸布局調查結果,表示「台灣母公司繼續生產營運」、「希望回台投資」的比重提高,但「擴大大陸投資生產下降」、「臺灣關閉廠房僅保留業務」與「結束在臺灣業務」比重則明顯下降,表示因台商布局中國而造成產業外移現象也將獲得緩和。從台商兩岸布局的決策趨勢,可知隨著中國為達成紅色供應鏈的自主化野心日益彰顯,台商企業與中國合作空間減少、逐步轉向競爭,因此台商在兩岸事業佈局上,對台灣本地的重視度提高。


表三:台商在中國投資事業獲利與虧損家數占比(單位:%)
資料來源: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本文彙整。


表四:2009-2013 TEEMA受訪廠商經營現況:企業未來布局規劃
資料來源: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2013年大陸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


三、台商未來中國經營之思考課題


就近期的總體情勢觀察,2015年可說是中國經濟面臨的轉折點。一方面,GDP成長率展開了保七大作戰,股市在6月下旬引爆了泡沫化危機,市場環境的日趨惡化、金融風險的日愈攀升。另一方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在中國主導下正式創立,打造起了「一帶一路」的歐亞大夢,而新出台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則是掀開了中國工業4.0的產業發展商機。看似危機四伏,卻又有機會險中求勝,迷離詭譎的狀態,也讓大家對中國經濟的後勢發展在看法出現了歧異,但從台商的投資與營運規劃可知,台商對中國市場的後勢明顯採取較為保守與防禦的態勢,正積極調降中國在全球與兩岸布局策略的重要性。

而根據台經院(2014) 《臺商在大陸投資現況調查及大陸臺商對兩岸經濟貢獻之研究》的調查結果,有根無根、大中小規模、獨合資型態的台商企業現階段仍存續的廠商約6~7萬家,而這些台商累計在中國的資本存量超過2千億美元,要維持台灣經濟穩定自然不可忽略中國台商的營運動態。因此,以下本文針對現行台商在中國營運狀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作為政府與企業因應中國市場存在的政治與系統性風險之對策參考:

(1) 提高企業自身營運控管,金融業者應加強與台商協力關係

面對利潤創造能力下滑,長期經營風險升高之現象,台商在事業投資與市場評估,應更注重資產穩健性,提高企業自身對中國政治變動與市場風險的因因應能力。此外,赴中國投資積極的台灣金融業者則應避免利潤導向的放貸,提高對中國企業放貸的徵信標準,並應以台灣企業合作的目標,協助台商解決融資困境、強化風險控管能力。

政府在政策上,應從新思考金融業者中國投資的資本市場定位、產業發展功能,檢討現階段金融業者的中國放貸資金的曝險部位控管、企業徵信模式,降低台灣因中國金融危機發生的衝擊幅度。

(2) 企業優化升級刻不容緩,事業轉型應詳加評估

中國在勞動、環保規範不斷擠壓台商生存空間,台商若要繼續留在中國奮鬥,生產自動化與綠色化、行政管理成本控管與效率提升等企業自身的優化與升級則刻不容緩,以比中國企業更早完成工業4.0的升級速度,才有機會持續維持優勢。但在事業轉型上,中國內需市場成長力道放緩、金融風險升高,且在山寨、一窩蜂的生產特性,通路成本與限制攀升,內需市場經營門檻大幅提升,不利於中小型企業切入,採取事業轉型投入內需市場的經營,應抱持的停看聽的態度。

(3) 加速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成員國投資布局與政策談判

雖然中國的自主紅色供應鏈崛起,但數十年的海外市場經驗與客戶關係,具備交易風險低,提供相關採購、設計與開發等製造服務能力,使得台商在中國以外的全球市場仍是國際企業重要且難以割棄的事業合作夥伴。因此面對中國採購自主化推動台商應積極應對,選擇避免與中國企業直接競爭的市場領域,擴大新市場與新領域的投資與生產布局,特別是現階段已經進入談判尾聲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成員國,藉由「無中國」的大規模經濟整合區域參與,平衡與中國競合不對等關係。

而我們政府在國際間大型經濟整合區域談判上不能只是紙上談兵,更別想藉由中國夾帶來抄捷徑,必須要要以台灣民意主觀意願與產業全球發展為主體,規劃出完整的國際經貿整合藍圖,並確實且逐步落實,才有機會讓台灣出口貿易與經濟發展困頓的關鍵時刻,藉由國際經貿合作與區域經濟參與,擺脫減成本的產業競爭思維,帶領國內外的台灣企業走向創價值的新產業模式。



參考資料:相關報導評論


龔明鑫:從紅色供應鏈到紅潮及紅色泡沫
[評論]紅色供應鏈對台灣衝擊早已有之,只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更慘烈而已。不過至今看來,中國產業發展雖有威脅性,但也不必誇大。中國不公平的競爭手段,結果就是造成過度投資、供給過剩,未必利己,卻會損人,而被損最凶的即是過度期待可以嵌在紅色供應鏈裡分一杯羹的企業,先前的台灣、日本,以及現在的韓國企業,都是被取代者。這樣殺戮戰場的發展模式,不僅大部分國家不肯再玩,連中國也玩不下去。相較於紅色供應鏈威脅性的式微,中國另一現象,紅潮及紅色泡沫,卻正方興未艾。(財訊第480期,2015.7.13)

紅色供應鏈衝擊 外銷訂單連2衰
經濟部昨公布五月份外銷訂單僅357.9億美元,年減5.9%,不但連兩月負成長,也是22個月以來最大衰退幅度,主因是對中國接單大幅減少,較去年同期大減11.7億美元,年減率高達11.6%,是連續第5個月衰退。對中衰退除集中原來就低迷的面板、鋼鐵外,電子產品及其他傳產也受影響,顯示「紅色供應鏈」效應不但開始發威,也擴及更多領域。(自由時報,2015.6.24)

工商社論:透視「紅色供應鏈」的來龍去脈
[評論]紅色供應鏈的崛起,說明兩岸產業分工樣態已經偏差,台灣方面爭取合理分工的條件也已弱化了。大陸積極推動中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一帶一路」發展計劃,都有擴大及優化產業供應鏈的設想。紅色供應鏈藉這兩大平台,肯定會越做越大、越做越強,這會給台灣方面帶來很大的壓力,即一方面會有更多台商西移,去加入紅色供應鏈,二方面則是台灣本土廠商,從大陸獲得的供貨訂單更為減少。(工商時報,2015.6.6)

中國製造2025 紅色供應鏈 殺戮期開始
中國政府首次將科技業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壯大,列為白紙黑字的國策。中國國務院上週公布「中國製造2025」規劃,是將對岸製造業全面轉型升級的路線圖,其中在IT產業首重半導體,從IC設計、晶圓代工到封裝測試,未來都要高度國產化,還要掌握半導體生產設備的製造能力。(蘋果日報,2015.5.25)

陸砍招商優惠 台商幾全中槍
62號文,將過去企業與地方政府談判的「客製化」優惠,限期在3月底前清理,並一筆勾銷,特別是財政返還,對不少台商來說,瞬間就是上億元的損失,在轉型升級的陣痛期中再度面臨重創,包括國內千餘家在大陸投資的上市櫃公司,幾乎都中槍。(旺報2015.2.25) 

中經院示警 紅色供應鏈 恐重創我IT產業
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台灣經濟前景面臨的不確定因素之一,是中國「紅色供應鏈」興起,尤其中國政府對其電子廠商大力扶植,以及改向當地採購零組件,已對我國電子科技業者帶來強大壓力與衝擊,並將影響我國出口表現。(自由時報2014.10.08)

台商遇四面埋伏全線大撤退
台商問題系列報導,參見:工安環保緊箍咒社保補繳聲聲催社保負擔額比在台還沉重、(經濟日報2015.6.24-26)

陸經濟轉型變臉 台商變棄婦
台商問題系列報導,參見:官方扶植陸企 台商節節敗退工安引爆 昆山東莞台商急凍。(中國時報2014.9.22-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