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5.
今日焦點:服貿公聽會 學者激辯
服貿公聽會 學者駁火槓上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召開兩岸服貿協議第九場公聽會,反對服貿協議的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與中經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公開駁火。鄭秀玲指出,像85度C之類的財團才能去大陸市場馳騁,而台灣餐飲業、美容美髮業、洗衣業平均每家企業員工只有二至三人,若在無限制之下開放大陸業者來台,將使我方微型企業受到傷害。李淳則表示,鄭秀玲提供的數據和資訊很多是錯誤的,因為鄭秀玲的立論前提是兩岸服貿協議中,凡是大陸沒有列出對台開放的項目,就歸納為大陸沒有對台開放,因此認為大陸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比服貿協議還多;但實際上,大陸對WTO的承諾,已經全部對台灣落實。(聯合報10.25)
- 經長:服貿協議 牽動FTA布局(經濟日報 10.24)
- 陸委會民調:45%不支持服貿 僅40%支持 (經濟日報10.25)
- 鄭立中:服貿擱置 貨貿協議今年簽不了(NOWnews 10.24)
中國觀察
薄熙來案二審維持無期徒刑原判
星期四上午,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薄熙來受賄、貪污和濫用職權案二審做出宣判,駁回上訴,維持一審的無期徒刑判決〔薄熙來案二審裁定書全文〕。(美國之音10.24、中國評論新聞網10.25)
上海自貿區公布進口稅收政策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今天在官方網站公布進口稅政策,不過有大陸學者認為,優惠力道不大,觀察點還是未來的制度創新。根據上海財政局、海關與中國大陸國家稅務局聯合通知,自貿區內生產、加工經「二線」銷往大陸區內照章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也對進口材料按實際報關徵收關稅。〔陸學者:服貿協議 比上海自貿區更優惠 〕(中央通訊社10.24、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聯合報10.25)
人行未釋出資金 貨幣政策緊縮成定局
大陸緊縮貨幣效應持續擴大,上海銀行同業隔拆利率(Shibor)昨(24)日持續飆高到4.08%,上漲30.8點,大陸央行昨天繼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沒有逆回購釋出資金,分析人士指出,由於財稅上繳等因素影響,原來較為充裕的流動性,在本周出現趨緊縮跡象,但大陸央行仍不為所動,貨幣政策緊縮已成定局。(經濟日報10.25)
連遭霧霾天,中國政府直視空氣污染
本週,中國東北城市哈爾濱因為被嚴重的霧霾籠罩而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學校停課、公共汽車停駛、機場關閉,警察還設置路障來檢查汽車的尾氣排放。他們這是在應對中國今秋第一次明顯加重的空氣污染。隨著冬日臨近,淮河以北的城市即將開啟市政供暖系統,由於供暖系統以煤炭為燃料,有研究表明,由此而來的廢氣將會使居民的壽命平均縮短五年。〔治理霧霾如何“對症下藥”?、中國東北遭遇嚴重霧霾大氣污染波及旅遊業〕(紐約時報中文網10.25、10.23、朝日新聞中文網10.22)
港人口老化 政府謀解決辦法
香港當局在24日發表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指出,到2041年,香港人口有近1/3年屆65歲或以上,反映出人口的老化速度比預期快。人口老化加上出生率低導致勞動人口減少,也令香港已很狹小的稅務基礎進一步縮小,而醫療及老人服務的公共開支卻增加。總括而言,香港人口問題面臨四大挑戰,包括人口急速老化、勞動人口下降、人均撫養比率高及主要靠大陸人士補充人口。〔無考慮過承受能力 撐輸入外勞 政府表明:港人口不設上限、林鄭月娥:雙非童變數多 不宜作人口新來源〕(聯合新聞網10.24、香港蘋果日報10.25、文匯報10.25)
中國與世界
中歐在布魯塞爾舉行第四度經貿對話
歐盟與中國高層週四舉行新一輪經貿對話,可望為雙邊在11月的中歐峰會上,針對投資協定的協商舖路。中央社布魯塞爾消息稱,雙方討論內容包括宏觀經濟挑戰、經濟成長來源、工業政策問題、貿易和投資,以及關務合作等等。〔避免貿易戰 中歐高層對話加強經貿、馬凱在法國《回聲報》發表署名文章闡釋中歐經貿關係〕(法國國際廣播電台10.25、BBC中文網10.24、新華網10.24)
大陸美商會:中美投資協定互利
中國大陸美國商會今天發表一份名為「中國投資環境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報告原文)。報告指出,大陸與美國雙邊投資協定必將推動雙邊外商投資,有利市場開放、增強對雙邊投資者保護,這對大陸現階段積極拓展海外投資極為有利,且正在進行的投資協定談判為中美雙方提供一次良好機遇,雙方可藉此討論對各自境內外商直接投資審查程序有利的改革措施,及如何進一步落實國民待遇和互惠政策。〔美國企業在華經營遭遇壁壘、中國美國商會對中國有意加入服務貿易協定談判表示歡迎〕(中央通訊社10.24、華爾街日報中文版10.25、中國美國商會 10.22)
中國接受人權審查 反擊西方國家及團體質疑
正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國別人權審查工作組第17屆會議當地時間22日對中國人權狀況進行第二輪審查。《洛杉磯時報》23日發文稱,在3個小時的討論會上,中國為本國人權紀錄辯護,遭到西方國家和人權團體的質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3日表示,在審查會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充分肯定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民主法治建設、特殊群體權利保障、開展國際人權合作等領域取得的顯著進步,支持中國根據本國國情進一步促進和保護人權。〔UN review of China human rights record draws clashing accounts〕(中國評論新聞 10.24、Los Angeles Times 10.22)
伊朗原油再度流向中國
由於西方國家指控伊朗發展核武器,2011年末,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規定凡是與伊朗央行進行石油貿易的金融機構都將被禁止進入美國市場。為避開美國政府的制裁,中國有三個月未進口伊朗石油,但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對伊朗石油的採購已經恢復。〔美已重申決心阻止伊朗獲取核武器〕(華爾街日報中文版10.25、中國評論新聞10.24)
菲撤回中國在黃岩島建設施的指稱
今年9月初,菲律賓發現在中國船隻去年4月份佔領的黃岩島上出現了混凝土建築,菲國防部長加斯明(Voltaire Gazmin)並在上月的國會聽證會上,向議員展示監測圖片,稱中國違反了一項不具約束力的協議。不過,周四(24日)菲律賓撤回了有關中國在兩國有爭議的黃岩島上搞混凝土建築的指稱,這是菲律賓在此問題上令人尷尬的轉向。(BBC中文網10.24)
中國與台灣
吳伯雄赴國共論壇 將會俞正聲
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今天抵中國大陸廣西南寧,出席第9屆國共論壇,傍晚預計會見大陸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曾復生:國共論壇 馬託轉達二項內容〕(中央通訊社10.25、中國評論新聞10.25)
華郵專訪 馬總統談台美中關係
總統馬英九昨天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暢談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馬總統指出,兩岸關係改善提升台灣國際地位,至於台海軍事對話與討論和平協議,則需先有全民共識。報導並指出,兩岸關係進入數10年來最熱絡的層次,馬總統計劃進一步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並反駁指稱他對中方讓步太多以換取更好經濟關係的批評。〔原文、馬總統:做該做的 堅持到最後〕(中央通訊社10.25、The Washington Post 10.25、中央通訊社10.25)
港占中行動 陸媒批與台獨合流
上周真普選聯盟的鄭宇碩與工黨主席李卓人等三人,飛抵台北與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會面,並討論如何推動占中行動;而十九日,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也受邀到香港,向占中行動成員講述台灣民主化經驗,隨即,支持政府的香港立法會建制派周三發表聯合聲明,批評此舉是欲藉助台獨分子推動「占中」,將外部勢力引入香港,違背「一國兩制」原則。〔望海樓:擁抱台獨,禍亂香港的升級版」、「黨報批港佔中勾結台獨是不了解台灣」〕(聯合新聞網10.25、人民日報10.24、BBC 10.24)
談和平協議 王郁琦:無急迫性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24日表示,兩岸互設辦事機構有很多議題具有政治敏感性,政府並未迴避。他強調,只要對台灣有利,政府就會積極爭取,但包括和平協議在內等政治性較高的議題,並非優先處理事項,也沒有急迫性。「人道探視權」尚未達成共識,會持續與陸方溝通。他並指出,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談判已「放緩」,但其他議題還要繼續協商。(旺報 10.25)
陸客自由行上限 明春調高
大陸10月實施旅遊法以來,大陸來台團體旅客約衰退35%,觀光局主動出擊,觀光局長謝謂君昨(24)日率領160位國內旅遊業界代表,參加「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對外宣傳台灣自由行與優質行程,對內則全力推動放寬自由行人數每日上限至3,000人,目標農曆春節前實施。〔補助外國團旅遊 中客佔5成〕(經濟日報10.25、自由時報1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