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點
莫言得獎
莫言摘諾獎 中國大肆宣揚 不同於異議人士劉曉波前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時,中國媒體不是消音就是負面報導,央視昨在第一時間以快訊播出莫言獲獎消息,新華網等官方媒體昨晚更以此作為頭條新聞,大肆宣揚。 香港媒體也大篇幅報導莫言獲頒諾貝爾獎的消息,並分析中國當局反應和莫言身份引起的爭議。(蘋果日報、 BBC中文網 10.12.)
中國擁抱諾貝爾獎 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長彼得·英葛蘭說,“我們是在頒發文學獎項,其出發點是文學價值,他並非一名政治異見分子。我認為,他更像是一名身在體制內部批判體制的人士。”(紐約時報中文網 10.12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國內引發熱議 莫言並不認為自己帶有政治色彩,而他不反對中國政府的立場,以及在國有機構中國作家協會擔任副主席的職務則讓中國異見作家頗為不滿。中國異見人士艾未未批評,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正在釋放一個信號,而這個信號只會反映出它糟糕的品味。(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10.12 .)
中國觀察
CECC10日公布2012年中國人權與法制報告,指出中國領導階層與人民在人權方面的認知差異持續擴大。針對這個報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停止發表此類無端攻擊中國的報告,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和破壞中美關係的言行。另一方面, 國際特赦組織11 日公佈報告,指出過去兩年中國地方政府為了大規模經濟刺激,推動暴力拆遷的數量,奪取和出售民眾的使用權給地產開發商。目前中國各個城市都在推進以數千億元投資“關鍵產業”的計劃,目前尚不清楚中央政府是否會批准這批經濟刺激計劃。如果真的批准,反倒有可能威脅這個國家的穩定。(自由時報、美國之音中文網、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10.12.)
《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論壇》上,一篇標題為《新政治觀 創新點與突破口》呼籲政治體制改革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文章中把中國社會矛盾大量積聚,衝突燃點不斷下降主要歸咎於“政治體制改革未能跟上時代的要求”。這篇文章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是由具有官方背景的學者在 18大即將召開之前和中共決定懲處薄熙來之後發表在官方媒體上的。它的出現被一些觀察家解釋成中共發出的政改信號。不過,也有人指出,這次可能又是一次紙上談兵。(美國之音中文網 10.11 .)
在任何一個市場化國家中,不會像中國這樣存在著一個在行政權力之外的最大利益集團。這些大公司與政府的關係是如此緊密,緊密到這些央企的黨委書記和董事長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級別,以及政府與央企之間的那條灰色地帶,比如政府補貼以及明顯的政策傾斜。最近幾年,地方政府和央企都面臨越來越嚴格的環保硬約束。但在落實相關政策時,地方政府遇到了來自央企的巨大阻力。在中國走向更加市場化的過程中,政府和企業尤其是央企也需要有清晰的邊界。(紐約時報中文網 10.11 .)
中國與世界
全球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昨日發布的報告稱,北京的經濟影響力在全球 27個主要城市中躍居世界第1,與上海一起擠進前 5強,並超越了上海。去年北京的排名是全球第9。不過,報告指出,北京的居住指標有待提高,排名第 20。瑞信研究所 最新發布2012年「全球財富報告」指出,亞太地區今年中已取代歐洲成為全球最富裕地區,過去 1年在人民幣升值帶動下,家庭財富增長 2.9%至總值20兆美元,到2017年大陸家庭財富總值達 38兆美元,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2大富有國家。(經濟日報、旺報 10.12.)
美國榮鼎諮詢集團統計指出,從2000到2011年,中國資金大量流入美國,多達 164億美元,資金流入最多的前5名地區,依次是紐約、德州、伊利諾州、維吉尼亞州與加州。在 2020 年時,大陸資金流入加州的金額將會高達600億美元。(旺報10.12 .)
美官方繼阻擋大陸通信設備商華為、中興進軍市場後,美國商務部在昨日宣布,對中國輸美的太陽能電池產品雙反案(反傾銷、反補貼)終裁,將徵收最高達 249.96%的關稅。若美國際貿易委員會 11月23日做出產業實質損害終判確定,美商務部將於十一月底起執行。大陸商務部昨對此表達強烈不滿,惟陸廠商表示已有因應措施,將聯合台灣協力廠規避雙反。 台灣廠商將從中受益,有機會在美國獲得更大市占,加上轉單效應,太陽能族群昨在大盤重挫下逆勢走揚。(工商時報、中國時報、旺報 10.12 .)
美國國會的報告稱,華為和中興通訊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並告誡美國企業不要購買這兩家公司的產品。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只是發表了措辭含糊的警告,稱此事可能對中美經貿關係造成影響,業內人士正在密切關注快速增長的中國技術市場﹐以便觀察中國是否會通過報復美國企業來作出回應。(華爾街日報 10.11 .)
中國與台灣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昨指出,目前陸委會研議海基會、海協會互設辦事處,未來互設官方辦事機構。新的辦事機構有很多種可能性,主要是做事務性的工作,駐點服務台商、台生,不排除是台北駐香港、澳門辦事處的模式。 王郁琦表示 ,馬總統是講設「辦事機構」,而非「辦事處」,若是兩會下的單位,可行性較高;若要更進一步設超越兩會的機構,要再研究。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昨回應,兩岸需要有處理的機構,但一定要地位對等、定位清楚,功能要符合台商及社會各界面臨各種問題解決的需要,而且運作要透明。至於 ECFA後續協議的商談進展,王郁琦表示,所有服務業基本都納入協商,但涉及大陸律師赴台執業的法律服務部分,目前沒有規畫。(聯合報、自由時報、旺報 10.12.)
行政院院會昨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二十二條條文修正草案」,把「停留期間」改為「居留期間」,中國學生將比照外籍學生納入全民健保。健保局長黃三桂表示,未來陸生納保將以第 6類身分加保,每個月保費1249元,其中政府負擔 500元,陸生自付749元,每年自付保費8988元。他指出,目前台灣 20歲至24歲年齡層,每人年平均使用的醫療費用為 9084元,外籍學生6200元,僑生更低,僅 4000元。陸生納保對健保財務不會有影響。符合納保資格 的陸生為來台攻讀正式學位的學生,不包含來台1年以下的短期研修生、交換生。(自由時報、旺報 10.12.)
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將於16日出發前往北京訪問,這是他初次到大陸訪問,目前已知的官方拜會行程是 17日下午拜會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這次訪問將與各大台商協會集中座談,目前行程除了北京之外,還可望走訪天津及東北。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訪陸,顯示在野黨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已逐漸發生變化,這也加快林中森到大陸拜會的步伐。(工商時報 10.12.)
行政院長陳冲11日提出重大政策方向,指示金管會可考慮設置台灣T 股,配合人民幣開放,可用人民幣結算。所謂「台灣T股」是金管會在兩岸金融特色業務計畫中,對台灣在大陸註冊之企業,及陸資持有 30%以上之外國企業,鬆綁來台申請第一上市櫃。是否進一步擴大範圍至 純陸資企業也能來台掛牌,甚至以人民幣交易,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表示已組成專案小組研究。陳揆的另一項指示是提高陸銀來台參股比率,可能從 5%提高至20% ,提升陸銀來台參股意願。(工商時報、經濟日報10.12.)
經濟部進行中的第四波開放陸企來台投資七大關鍵技術產業,包括LED 、太陽能電池、面板、晶圓代工、半導體封裝測試、工具機以及半導體生產用機械設備,考慮刪除「陸企不得具控制力」的條件,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仍然保留專案小組做最後審查。(工商時報 1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