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3.
|
今日焦點
十八大前談改革
- 【評論】18大聚焦司改 以薄熙來案為鑑 財新傳媒所屬新世紀周刊最新社評以「司法獨立、政改與十八大」
為題指出,十八大之後,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 10.23、新世紀週刊 10.22)社會體制改革的大布局中,「司法改革」將具有重要的地位, 很可能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突破口。(聯合報
- 數百人聯署公開信為薄熙來維權 大約700餘人在網上聯署了一封致人大常委的公開信,
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就罷免薄熙來人大代表的程序是否符合法律程序 BBC中文網 10.22.)等疑問做出解答。 公開信指責中國政府沒有依法處理薄熙來被控涉及的罪名, 沒有依法保障薄熙來所應有的公民權利。 還指責中國當局關閉八十多個持不同意見的網站是「 野蠻的和反動的」。(
- 18大要推動改革 解決民間矛盾 中共中央政治局昨天舉行會議,
討論將在中共十八大上提出的政治報告稿和黨章修正案。 新華社報導,政治局會議對十八大定調的任務是:要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 21世紀經濟報道社評及香港文匯報先後呼籲進行尤其是收入分配針對現階段大陸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 就大陸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對改革發展作出規劃和部署。這表示推動改革將是十八大重點工作。 【 體制的改革。 旺報則針對官媒的「去毛化」進行分析。】(聯合報、新華網、文匯網、 21世紀經濟報道 10.20, 23.)
- 習近平與胡德平會面引來政改猜測 習近平曾與著名的政治改革支持者胡德平私下會面。
這一消息流出之後,在京精英人士紛紛揣測,此次會面寓意何在。 7月時,身為前國家領導人(胡耀邦)之子的胡德平曾造訪習宅。 10.23.)獲悉二人會面情形的人說,習近平宣佈支持穩健改革。( 紐約時報中文網
中國觀察
中共官員及家庭成員財產申報遲遲不能實現,官員利用職權謀取利益日益引發不滿。在中共 18大召開前夕,中國新華社 10月22日引述中紀委消息報導中共官員在2010-2011 年被查出違紀金額3億9千萬元,“主動上交”現金和有價證券 7億7千萬元。此舉被認為是中共企圖對外宣傳反腐倡廉的成績。(法國國家廣播電台、新華網 10.22 , 23.)
據人民網報道,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俊生教授在21日題為《60後省部級領導幹部成長陞遷影響因素分析》的演講中表示,「政黨成員明顯高於非政黨成員 ;高學歷明顯優於低學歷,碩士、博士研究生優於本科和大專 ;交叉任職經歷優於其他任職經歷;祖籍華東地區的明顯優於其他地區者。這四大因素影響著『 60後』省部級領導幹部陞遷。」(文匯網 10.22.)
在歐美經濟復甦疲軟影響下,沿海外貿大省已明言今年外貿成長目標已無力達成,使得市場普遍認為大陸今年很難達成外貿成長「保 10」(進出口年成長 10%)的目標,大陸商務部更預估在未來兩年內外貿將維持低速成長。(工商時報 10.23.)
中國與世界
日本副首相岡田克也昨發表演講表示,「尖閣諸島(釣魚島)雖然不是領土問題,但兩國確實存在爭議,必須通過對話平息當前的事態。」岡田克也談話被媒體誤讀,指日副首相首次承認兩國確實 存在主權爭議,但根據稍後媒體報導,日本外務省及岡田克也辦公室皆否認有此意圖。(中國時報、旺報 10.23.)
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結束了對英法德3國的訪問。雖然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在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問題上能夠得到“在國際輿論上更有話語權的歐洲夥伴”的支持,然而結果似乎未能如願。顯然,歐洲由於重視對華關係而採取了比較實際的應對措施。(朝日新聞中文網 10.22.)
受大陸經濟減速及反日浪潮衝擊,日本9月對大陸出口驟降14%,貿易赤字達 3295億日圓,創單月歷史最高紀錄。按產品別觀察,發動機、汽車整車及汽車零組件下滑幅度最大。 日本出口表現疲軟,主因在對大陸出口大減超過 14%,且對歐洲出口驟降26%,以及福島危機後關閉大量核電廠所造成的燃料進口增長。(旺報、 Daily Yomiuri Online, 10.23. )
在日本非法購島危機愈演愈烈,嚴重損害中日兩國關係之際,中韓經貿交往卻在借力發力,乘勢而上。出席第十一次中韓經濟部長會議的韓方代表、韓國企劃財政部長官朴宰完表示,中韓兩國對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FTA) 都非常迫切,雙方有望大力推動中韓FTA進程。(新華網 10.22.)
在美國國會發布報告,稱華為可能構成一個安全風險後,上周傳出的消息稱,英國議會也在調查華為與英國電信 (BT)之間的關系。不過,英國首相府堅稱,歡迎華為在英國開展業務,幾周前,英國首相會晤了該公司創始人,後者宣佈在英投資 13億英鎊,創造 500個就業崗位。(FT中文網 10.22.)
中國與台灣
中共十八大下月初召開,國安局長蔡得勝表示,「雖然兩岸交往頻繁,但中共對台灣仍具威脅性,中共新的領導班子對台灣也存有敵意,不能把大陸看成是友善的。」針對朝野立委擔心通訊業者使用 華為設備,恐會有資安漏洞。他也表示,政府正在評估開放陸資投資固網等事業,「但連美國都予以禁止了,台灣也應該做某種程度的限制。」(旺報 10.23.)
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為防止中國與台灣「聯台保釣」,將認真解決「台日之間唯一的問題」—漁業問題,中斷三年多的台日漁業談判將於十一月重啟。農委會漁業署副署長江英智昨日透露,談判重點將鎖定漁權,但不涉及主權問題,雙方經濟海域重疊部分可能採 共同管理方式。(自由時報、中央社 10.22, 23.)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說,內政部10月19日修正發布「大陸地區人民按捺指紋及建檔管理辦法」,並從 22日起實施。之前規定申請來台團聚、居留或定居大陸民眾,要按指紋並建檔管理,再次入境時,必須按指紋 1次核對身分,才可入境。為更簡政便民,已研議將辦法中有關再次入境查驗前應按指紋規定刪除。(中央社 10.22.)
【評論】缺政治警覺性 謝、林訪陸露餡
藍綠政治人物分別登陸,前有民進黨時期的行政院長謝長廷,後有新任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儘管兩者分屬不同黨派和意識形態,但他們皆對兩岸交流抱持積極進取的態度。然而,兩人卻都犯了一個共同的戰略錯誤,無形間傷害了台灣的尊嚴和對等:行前準備不足、對中共認識不清,即貿然前往中國大陸。(旺報 1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