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20141013 中國暨兩岸情勢日報


2014.10.13

四中觀察

四中全會聚焦反腐制度化 學者:或設國家反腐總局

外界普遍預計,司法體制改革與反腐制度化,將會是這個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會議兩大亮點,特別是預熱已久的運動式反腐有望由此進入治本階段。周永康案很有可能在四中全會上「蓋棺定論」。上周,中央政治局7常委全體出席「群眾教育路線活動」總結大會,正是在四中全會前夕為這場整風清黨畫上句號,為接下來以制度建立官場新秩序做準備。學者認為,極有可能設立「國家反腐敗總局」,整合中紀委、監察部、信訪局、審計總署等,建立一個獨立於中共的垂直反腐部門。[參見大公網四中專題。](香港大公報10.13)

中共四中全會 5高官除黨籍

中通社報導,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於本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其中一項議程,是對四川省委前副書記李春城等5名已被移送司法機關立案偵查的中央委員或中央候補委員,追認他們被開除黨籍的處理決定;但或許趕不及討論對周永康的處分決定。(聯合報 10.13)


中國觀察

香港警方清理路障但稱非清場

香港「佔領中環」行動進入第16天,今日清晨警方突擊出動清理金鐘和旺角佔領區部分鐵馬路障,但否認要執行清場。金鐘佔領區的示威者上午已達成共識,只要政府願意開放俗稱「公民廣場」的政府總部東翼前地予市民集會,他們願意從佔領區南端的金鐘道撤離,恢復通車。(BBC中文網 10.13)

北京不耐佔中僵局 令港府周內解決

香港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於9日宣佈取消與學生對話,而學生11日晚間共同發表給習近平的公開信《明鏡郵報》披露,中共中央對佔中已失去耐心,要求港府必須在四中全會召開前,採取「強硬措施」,即採取法律手段,對付違法佔領街道的群眾。另一篇則指中央要求港府視情況隨時分階段展開清場行動。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已開了兩次會討論佔中。梁振英在香港無線電視(TVB)昨早播出的專訪中說,佔中已演變成一場「失控的群眾運動」,稱他下台解決不了此事,強調港府萬不得已不想清場,若真要清場,警方會使用最低程度的武力。梁振英稱,港府仍有意願與學生對話,但前提是要回歸到《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決定。(蘋果日報、香港獨立媒體、明鏡網 10.11-13)

調查報道:「佔中」「台獨背景」大揭秘

至今已延續16天的違法「佔中」,為什麼能夠有這樣大的「能量」?據本報調查發現,除了西方勢力的策動外,「佔中」整個過程一直有「台獨」分子參與,台灣的「台獨」勢力擔憂如果香港的「一國兩制」能夠持續成功,會令島內支持和平統一的民眾日益增多,故一直與鼓吹「港人自決」的香港反對派互動頻頻﹑遙相呼應,企圖破壞香港政制發展,顯示這場「鬧劇」具有深厚的「台獨」背景。(文匯報 10.13)

向梁振英支付巨款公司握有港鐵合約

澳大利亞公司UGL握有維護香港地鐵系統的合約,為了收購一家公司,UGL給了梁振英640萬美元的報酬;當時,梁振英是該公司的一名高管,還未被任命為香港政府的領導人。但這筆錢卻是在他擔任特首的兩年內支付的。自一份澳大利亞報紙上週報導梁振英收受這筆錢以來,他的政治對手就要求對他進行彈劾,指責他因為接受這筆錢而且隱瞞此事屬瀆職行為。(紐時中文網 10.11)

CECC年度報告:中國人仍無真正選舉權

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9日發表2014年度報告(及主席公開聲明),指出14億中國人民仍無法自由參與政策制定和政府治理。政府加緊了對維權人士、民間社會、人權律師、國內外記者、互聯網和宗教機構的限制。委員會向國會和行政當局提出了13項建議,鼓勵中國遵守國際人權標準並發展法治。委員會促請歐巴馬下月到訪北京和習近平會晤時,就香港問題當面向習施壓。(希望之聲、蘋果日報 10.11)

數據揭密 陸將出現50座鬼城

根據最新發布2014大陸城市「鬼城」指數排行榜嚴重警告,大陸將出現50座鬼城,而且房地產泡沫的後遺症將一發不可收拾,未來空城、睡城、死城等隨處可見。(旺報 10.13)


中國與世界

日美修訂《防衛合作指針》中期報告

由日美兩國外交、國防高官構成的日美防衛合作小組,8日在東京防衛省內舉行磋商會議後,發表了修訂《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中期報告,這是伴隨日本內閣今年7月決定解禁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變化,日美凖備重新劃定防衛合作分工的一項進程。報告的最大特徵是取消了日美合作的地理限制。根據1997年修改的現行指標規定,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日美將進行安保協作①和平時期、②日本遭遇突發事態、③周邊事態。中間報告刪除了僅限於“周邊事態”等規定以及之前被限定的“日本”、“日本周邊”這3個領域的內容,修改為:“不作區分”,確保日本的和平與安全”。(BBC、朝日中文網 10.9)

7月底 日國安局長密會習近平

《朝日新聞》12日報導,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於7月底密訪北京,並與習近平進行會談。雖然日本首相官邸一直不願意承認,福田此行是受安倍晉三的委託,不過據最新消息指出,陪同福田前往會晤習近平的,是日本國家安全局局長谷內正太郎,顯示安倍是此次行動的真正策畫者。(旺報 10.13)

中國領導人稱美英是「佔中」幕後推手

中國政府對香港特首普選立場的背後,並非只是中共對民主變革的敵意,還反映了它長期以來在國家安全方面對香港的擔憂——以及在中國官員及其香港盟友和部分公眾心中普遍存在的懷疑,即抗議者得到了來自境外的支持。一些官員認為,美英對香港施加了太大的影響,因此中國政府無法放開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的人選提名程序。他們稱,這樣做可能會帶來選民受到操控,從而讓西方傀儡當選的風險。[參見人民日報海外版望海樓:美國對“顏色革命”為何樂此不疲?](紐時中文網、人民網 10.10-11)

中國籌建亞投行,美國敦促盟友說不

在近一年的時間裡,中國一直在向亞洲鄰國推銷一個主意:組建一個各國融資的大型銀行,從而為地區內欠發達國家亟需的交通、通訊和能源項目提供快速融資。這一計劃得到了習近平的支持,而且500億美元的啟動資本中有很大一部分由北京承諾出資。美國與一些中國的潛在夥伴進行了私下會談。根據消息,美國官員一直在以出人意料的決心來遊說各方,表明其反對立場,並大力勸說其重要盟國不要參與其中。(紐時中文網 10.10)

李克強:中歐自貿協定 加速簽定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日在德國訪問,發表「樹立互利共贏的新標竿」演講表示,中歐建立自貿協定對於提升貿易水準很有意義,雙方可以儘早啟動可行性研究。李克強也促中歐加快談判,早日達成投資協定。李克強11日與德國簽《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列出110項合作計畫;中德也簽訂價值20億歐元合作及投資協議。李克強12日抵達莫斯科開始訪俄行程,將會晤普京和總理梅德韋傑夫。(經濟日報、新華網、中國政府網、紐時中文、BBC中文網 10.11-13)


中國與台灣

國慶演說 馬籲中國走向民主憲政

馬英九總統以「以民主為傲,以台灣為榮」為題發表國慶演說(總統府新聞稿影音全文)。針對習近平日前提出「一國兩制」,馬總統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我方不變的堅持。馬並再次呼籲對岸,「此時此刻,正是中國大陸走向民主憲政最適當的時機」。馬總統也呼籲中共,「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對於香港爭取特首普選行動表達堅定支持。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回應,「台灣方面不應對此說三道四!」(自由時報 10.11)

史上首見 中國躍我最大債務國

中央銀行昨發布今年第3季國銀國家風險統計,國銀對中國最終風險餘額高達510.1億美元,季增122億美元,不僅首次突破500億美元大關、創下新高紀錄,也使中國首次超越盧森堡,成為我國最大債務國;這也代表我國對中國曝險金額不斷攀升。立院預算中心報告也示警,建議速建兩岸金融防火牆。立法院財委會本週三(15日)決定邀金管會、財政部等單位說明。民進黨團設定三大議題,尤以中國成為我最大債務來源,金融業面臨被掏空風險最受關注。(蘋果日報、自由時報、經濟日報 10.11-13)

中國生產黨主席 自爆出錢讓台商返台投馬

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昨早參加「台灣駻馬雄兵新住民大聯盟」活動,聯盟總隊長、中國生產黨主席盧月香竟說,2008年馬英九競選總統時,她在中國拉台商票,出機票錢、出工作人力,讓在中國工作的台灣人、台商返台投票;還說拜託綠營支持者不要回來。盧月香後來澄清,指她說的是有「幫忙」2、3個經濟較困難的台商,但今年絕對沒有幫忙台商買機票。(自由時報 10.13)

美台商會 促華府挺台入TPP

美台商會主席沃佛維茲11日在華爾街日報的投書中指出,台灣在經濟上害怕被邊緣化,同時台灣面對中國軍事建構並拒絕放棄武力的壓力,但美國都未給予支持,如果美國再不改變目前的政策,未來18個月可能目睹美中關係因台灣而明顯趨於緊張。(自由時報 10.11)


軍方人士指出,因中科院研發的飛彈「垂直發射系統」,無法提高在飛彈點燃後卻無法發射及如何消防與排除飛彈的安全保證,因此海軍經過與美方2年的協商,日前已獲得美方同意,以商購方式對台輸出MK-41垂直發射系統。若一切順利,國防部將於年底前,與美國洛克希德馬汀公司進行採購MK-41的合約意向書;海軍「迅二計劃」的2000噸級的飛彈巡防艦,可望成為海軍首艘裝置垂直發射系統的作戰艦。(風傳媒 10.12)

任職中國黨政軍169人 竟只罰1人

台灣人依法不得出任中國黨政軍職務,國安局曾證實有169位台灣人在中擔任黨政軍職,但陸委會不但將涉案範圍縮至32人,甚至最後只開罰1人。(自由時報 1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