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開始轉變的中國新世代


卓言

2014.10.24


在政治學的研究中,年輕人的政治意識與政局變化之間的關係一向是重要議題,尤其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後。許多第三波民主國家的體制變遷,都包括了年輕族群的政治要求與集體行動,年輕人的政治能量與未來性,經常主導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政治走向。

這個問題在中國異常敏感,因為中國在改革開放十年之際就遭遇舉世矚目的學生抗議運動,一度動搖了中共的統治基礎。在這個運動之後,當局與社會對於青年世代,態度皆趨於謹慎,甚至有去政治化的傾向。新一輪對於新世代的關注來自於「80後」的討論,這個討論早期具有文學與報導的性質,進而引發社會學研究的關注,並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後成為潛在的政治議題之一,吸引了部分研究者的注意。新世代的政治傾向十分令人在意,因為上個世紀舉世震撼的抗議事件正是由年輕的大學生所發動。


一、香港佔中事件的啟發性影響

為了爭取真正的特首直選,數萬香港人上街佔領中環,引發抗議民眾與警方大規模的衝突,事件目前仍然在發展中。但這一個事件已經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國際主要媒體紛紛以雨傘運動 (Umbrella Movement) 或雨傘革命 (Umbrella Revolution) 為題進行大幅報導,該行動也大幅地震撼了香港民眾,使他們重視或思考香港與北京當局之間的問題。不過,這場運動的初期是以學生從9月22日至9月26日之間的罷課展開序幕,重要領導人是17歲的黃之鋒,後來成為美國《時代》雜誌亞洲版的當期封面,標題是「抗爭的臉孔」 (The Face of Protest) 。

這場震驚全球的青年運動,其原因來自於香港回歸後與中國之間的不斷摩擦所造成的世代變遷。有論者指出,領導與參與運動的主要世代多半是出生在香港回歸之後。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這代香港青年展現出與前面世代具有斷裂性的政治態度。根據國際知名的資料庫「亞洲民主動態調查」 (Asian Barometer Survey) 去年底所釋出的資料,可以發現香港的青年世代 (1980與1990年代出生的受訪者) ,對於「是否支持制度」、「現行制度是否需要改變」以及「領導人的決定是否總是正確的」三點上,與他們的父母那一代都發生了不同。最令人驚訝的是,1990年代後出生的受訪者有相當一部分認為現在的制度需要整個被替換掉 (見圖二) 。這個族群正是我們所認知到,發動香港佔中運動最主要的一批青年人。

圖一
圖二
 圖三


二、中國大陸新世代的發展

香港佔中事件的後續影響尚待觀察,不過這個事件肯定會對於未來中國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啟蒙效果,尤其是在有能力透過網路獲取資訊的年輕族群中。

中國大陸的青年世代的發展也不同於以往,尤其是對於「80後」 (意指1980年代後出生的世代) 的討論。對於這個世代而言,大多數的激烈政治運動都已經成為歷史,並且其成長階段經歷了中國經濟成長的熱期,其價值觀在社會結構的變遷下應該也伴隨著發生了某些變遷。「80後」一開始經常與「自我」、「不靠譜」、「物質主義」等等負面詞彙相聯結。進一步的看法則是與「80後」的集體影響相關,例如龐大的消費能力、網路上的個別和群體使用習慣、更為物質化與世俗化的傾向,這些現象都使得各界不得不給予關注。

在政治態度方面,根據相關的研究指出,新世代對於當局的政治信任明顯低於前一個世代。另外,民主價值觀的擁有者在這30年的社會變遷下,發生了明顯的數量增長。而民主價值觀者,是指在重視政治自由、強調多元主義,以及認為政府權力應合乎制衡原則等更接近目前主流民主理論的價值。


三、中國大陸新世代的特殊性

中國大陸的「80後」新世代至少具有兩項特殊性,使其發展與他們的前輩不同,首先是在社會結構方面。1978年年底是改革開放政策的開始,中國的經濟制度與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遷,同時這個世代的教育環境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其中,教育制度方面是擴大了義務教育的範圍,大規模的9年義務教育在80年代完成,目前正在進行12年義務教育的試點。基礎教育的普及化使這一代的觀點必然不同於以往。其次,由於社會風氣的改變,學校教育的內容也有了微妙的變化。政治思想教育雖然仍舊被保留在正式社會化的過程中,可是重要性大大地的下降,某些新世代對政治思想教育也開始帶著某種嘲諷的態度。另外,官方的制式教育內容也有所轉變,愛國教育的內容較之前明顯減少,老師的教學內容也有所開放。

另外一項特殊性或許更為重要,網絡社會的興起,這與訊息結構的開放性直接相關。大多數的新聞報導與社會分析都指出,網路是「80後」價值觀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的統計顯示,中國網民從1990年代開始,每年以3倍速度增長,成為互聯網大國。中國網民主要是年輕的、未婚的並受過良好教育的男性。另外,由於網路的開放性與便利性,許多個人知識分子或社會名人可以藉由網路發佈特定訊息,並引發諸多正反兩面的評價。而因為網路另一個匿名性的特性,就算對於特別敏感的訊息,仍然可以引發匿名網友正反面的大量討論。總之,網絡社會的興起使中國出現了許多網絡邊界的空間,而這些空間正是新世代在正式社會化之外,隱性社會化與再社會化的來源。


四、未來走向

目前的北京當局針對社會中的能動性,企圖將社會力量原子化以及訴求民族主義,來防止超出既定軌道的改革。在經濟發展的政策工具不再像過去一樣有效時,當局也把目標轉移到打擊貪腐上。可是,這些手段仍然具有限度,新一代的中國人將會持續追問為何他們必須生活在「中國特色」的政治環境下,1980後出生的中國新世代將有能力用公民權去改變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乃至文化現狀。尤其是,當香港與台灣青年反抗事件層出不窮,新公民一再向政府提出自己世代的訴求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