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2
四中聚焦「法治」
裴敏欣:中國的裙帶共產主義
反腐倡廉,習近平冒的風險就是得罪該國最強大的政治力量,甚至和他們進行對抗。目前,習近平獲得了公眾支持和政治勢力,官僚們足夠聰明,沒有予以抵制,靜觀局勢發展。要瓦解這種消極抵抗,習近平可能需要調整自己的策略。迄今為止,他依靠的主要是自己對軍隊的控制權,來防止任何挑戰。但今後,他需要擴大自己在中共和中國社會中的支持面。這意味着快速把改革派提拔到位,並且在起訴腐敗官員方面,給予司法機關更多的自主權。這也可能意味着更加激進的改變:允許媒體和民間社會成為公民監督者,儘管至今習近平似乎更傾向於削減其自由度。(紐時中文網 10.22)
習近平“依法治國”方針的矛盾信號
習近平釋放出的信號并不明確。有學者認為,習近平對中國儒家經典的引用是在釋放一個信號,即他認為中國問題的解決之道只能是中國自身。他說,這表明中國沒有實施西式自由革命的可能。但在一定程度上,法律系統已經在調整。今年早些時候宣布的試點改革旨在放鬆地方官員對法院的行政控制。目前,地方法官的遴選和薪水發放都掌握在地方官員手中,而正是這些基層地方官員普遍存在的不法行為激起了社會憤慨。如果這些改革措施能讓法院的大門向受冤屈者敞開、法院的裁量權更加獨立,就會具有重大意義。(WSJ中文網 10.22)
四中全會不會討論什麽?
大多數中國法律學者認為,如果中國要解決腐敗痼疾、提高治理水平,並讓經濟走上更可持續發展之路,那麽加強司法的獨立性至關重要。但即便是一些較為樂觀的學者也認為,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為首的中國領導人只打算修補現有體制,而不是嘗試更為雄心勃勃的改革來限制中共權力。(FT中文網 10.21)
社會治理創新升級
[人民日報頭條]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治理發生了一系列可喜變化:由“我說你聽重管理”到“以人為本重服務”的理念得到強化;由“唱獨角戲”到“社會協同”的共治氛圍正在形成;由“和稀泥”到“依法解決”的矛盾化解方式越來越受歡迎。(人民網 10.22)
解決信訪難題“路線圖”漸清晰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對信訪改革打出“不接受越級上訪”等系列“組合拳”,引導逐級信訪,使群眾合理合法訴求及時就地解決,將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分析認為,中央政法機關基本形成依法辦理信訪問題的“路線圖”。(新京報 10.22)
中國觀察
港府與學聯對話 提4回應學聯拒絕
佔領運動經歷第24日,港府終與學聯首次對話[見對話實錄],學聯提出3點:1.向人大提交報告,要求改變人大的政改框架決定;2.定出明確時間表及路線圖,將公民提名及廢除功能界別納入政改;3.修改《基本法》,容許特首普選採取公民提名。林鄭月娥在總結時提出4點回應:1. 2017年普選在人大常委會框架下,仍有相當空間令選舉公平、公正、高透明度及富競爭性,第二輪諮詢時會繼續與學聯對話;2. 2017特首普選不是終局方案,將來可進一步改善;3.成立討論政改的多方平台,討論2017年後的政制發展;4.向國務院港澳辦提交民情報告。學聯3點港府均拒絕接納,學聯會後表明不打算離開佔領區,呼籲市民繼續留守。(明報、南早中文網 10.21-22)
外媒評港府與學生首次對話
[外媒報導彙整]紐時報導認為,這場辯論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它發生在香港,而中國內地已經至少有25年沒有聽到這種就政治議題進行的自由而公開討論。這場辯論雖然未能消除抗議學生對政府的敵意,但令抗議者高興的是,政府終於願意談判。一名大學生說,這是政府第一次與抗議者平等對話,對抗議者而言這已經算是向前邁出了一步。(WSJ、紐時中文網 10.22)
中共黨報官媒警告:「佔中」不可能有出路
《人民日報》海外版22日報導香港政府與學聯舉行首次對話,稱特區政府同意向港澳辦提交報告是給學聯下台階。環球時報亦發表社評,警告「佔中勢力莫成全球反華陣營新成員」。(BBC中文網、人民網、環球網 10.22)
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速放緩至7.3%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二公布[國家統計局新聞稿],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7.3%。這創下中國經濟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低增速,主要受樓市滑坡、內需及工業產出不振拖累。中國無法實現年度經濟增長目標的機率越來越大,這將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中國領導人近月來不時強調,7.5%的目標是個大概數值,略低也可以接受。李克強即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因為今年以來就業不降反增。[參見金融時報分析。](WSJ中文網、中國政府網 10.22)
陸財部將下緊箍咒 嚴防地方債失控
大陸審計署最新統計,截至去年6月底,各級地方政府債務累計已超過10兆人民幣。有消息指出,大陸財政部將發布「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清理處置辦法」,未來將只准省級以上政府發行債券,避免地方債進一步擴大。該辦法規定,2015年底後,政府舉借債務只能透過省級政府;在2015年底的過渡期前,目前正在進行的項目,若政府債券資金不足,仍允許地方政府按照原有管道推動。(工商時報 10.22)
解錢荒 人行釋出3000億人幣
面對大陸銀行體系「錢荒」困境,中國人民銀行近期開始密集釋放流動性,據悉,人行此次透過SLF(常備借貸便利)所投放的流動性已經到位,估計金額高達3000億人民幣,且投放對象由先前的四大國有銀行擴大到股分制銀行及部分城商行,顯示人行新一波寬鬆政策已經登場。(旺報 10.22)
中國與世界
第21屆APEC財長會開幕
今天,第21屆APEC財長會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開幕式,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發表重要講話。今年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主題為“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係”。為了呼應這一主題,此次財長會的四項議題分別是:“區域宏觀經濟形勢與展望”、“基礎設施投融資合作”、“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財稅政策與改革”和“金融支援區域實體經濟發展”。(新京報 10.22)
蘋果公司iCloud在中國遭駭客攻擊
正當蘋果電腦公司開始在中國銷售最新的iPhone 6手機之際,監測中國網路動態的網站“防火網(Greatfire.org)”20日說,中國當局對蘋果公司的雲儲存和備份服務iCloud發動攻擊,試圖盜取使用者資料。(美國之音 10.21)
陸鐵路設備商 獲海外大單
中國北車子公司長春軌道客車公司日前與泰國國家鐵路公司簽約,將向泰國出口115輛的不鏽鋼米軌幹線鐵路客車,這是泰國鐵路史上最大的鐵路客車採購訂單,也是大陸首次出口不鏽鋼米軌幹線鐵路車輛。中國鐵建也成為墨西哥一條高鐵工程的唯一競標者,意味著大陸製造商將承攬墨西哥的高鐵建設工程。中國北車將參與美國高鐵的競標,總金額高達680億美元。(經濟日報、工商時報 10.22)
滬港通引發中資公司對香港券商收購潮
一些希望在滬港通今年啟動前在香港建立一個立足點的中資公司,正在對香港小型券商展開一輪前所未有的收購熱潮。今年已經有六家香港券商和基金公司宣佈了交易。其中上海企業巨頭復星國際有限公司參與的一筆交易已經完成。另外兩筆交易在等待香港監管機構的批准,還有三筆交易正在進行磋商。首批獲得滬港通業務交易許可的部分中國券商,已經啟動預約開戶作業。(WSJ中文網、經濟日報 10.22)
中國與台灣
選情緊繃 上海台協召台商回台投票
上海台商協會昨晚舉行20週年慶活動,上海台商協會會長葉惠德呼籲上海逾萬家台商、數十萬台灣民眾踴躍回台投票。大陸「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台企聯)11月1日起將在上海、寧波、武漢、成都、張家港地連續舉行7場選舉造勢晚會。上海台協已協調航空公司祭出優惠機票[見台企聯網站預告],選前一週上海返台機票將壓低至人民幣兩千元(約新台幣一萬元)左右。林中森、鄭立中等兩岸事務官員與會,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桂宏誠、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顧問團團長歐晉德等均出席。桂宏誠代表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向台商表達問候,懇請台商下個月底務必要回台投下手中神聖的一票。[賴中強評論:這是賄選,檢察官為何不辦?](聯合報、自由時報 10.22)
中國生產黨辦挺連活動 發走路工
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12日參加「新住民大聯盟後援會」活動,由中國生產黨、台灣駻馬雄兵新住民大聯盟舉辦,但該盟line群組內至少有兩百位中國籍配偶疑被兩團體動員撐場,可領現金一千元或等值的電視棒。原本要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領錢,昨改在台北市新移民會館,沒領到錢的中配怒氣沖沖的質疑買票。連陣營強調這項活動與他們沒關係。有中國籍配偶指出,中國生產黨主席盧月香過去常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新住民後援會辦公室值班,與國民黨關係良好。(自由時報 10.22)
社論:慎防大陸半導體產業的追進策略
中國大陸是以雄厚資金為後盾,藉由提升自給率、調整產業結構以及國際化,試圖帶領其本土半導體產業走向世界舞台。對台灣廠商而言,初期受影響的應是以中國為主要市場的業者,但若其產業國際化獲致成效,就算是不以中國市場為主的台灣業者,也將面臨中國業者的嚴重威脅,政府與產業必須攜手速謀對策以資因應。[參見新聞:中國全力金援 美恐輸全球出口戰。](經濟日報、自由時報 10.22)
張忠謀:下一輪威脅…大陸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原文報導],他說,中國大陸將是下一輪競爭威脅所在,大陸擁有愈來愈能幹的人力資源、政府大力補助半導體產業,以及華為、阿里巴巴等公司快速擴張三大優勢。[參見新聞:阿里巴巴來台搶才 無上限,及聯合晚報「紅流襲台」系列報導。](經濟日報 10.22)
台銀陸第2分行 准送件
有關人士透露,國銀設置第二分行21日再有重要突破,原本苦等半年無法向銀監會送件的台銀、兆豐銀、中信銀等三家國銀,終於獲銀監會放行,准向銀監會遞件申請第二分行。順利的話,三家國銀的第二分行,將可望在明年上半年開張。由於金銀會即將在12月登場,在此之前銀監會是否再釋出其他善意,也引起金融圈高度矚目。(工商時報 10.22)
蔡英文勉新移民 為台發揮正面價值
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21日出席第21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日久,他鄉是她鄉》活動時表示,新移民是台灣社會的重要資產,台灣領導人和社會都必須思考,除了幫助新移民融入台灣社會,也應鼓勵他們展現自信,為台灣社會增加新的元素,發揮正的價值;對於類似「阿陸仔」這種稱呼,台灣人民應自我警覺。(自由時報 1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