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垂正(國立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2014.12.05
台灣「九合一」大選後,國民黨慘敗,行政院內閣總辭,馬英九辭去國民黨黨主席,面對馬政府黨政結構崩解與重組之際,勢必牽動現階段兩岸關係發展出現更多的變數,一向對台灣選舉甚為關注的中國涉台部門,除感到震驚之外,此刻正密切注意情勢發展並研擬因應對策。回顧2014年的兩岸關係發展,發生許多衝擊兩岸關係重大突發事件,盤點這些事件本身不但極為罕見,前後相互激盪影響更充滿著戲劇般的高潮跌起,驚奇連連。
此外,2014年兩岸脫下白手套,開啟了台灣陸委會與中國國台辦官方之間制度化協商,單單就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進行歷史性「王張會」,而且一年內就進行三次會談,在形式意義上2014年理應是兩岸關係發展最順利、成果最豐碩的一年。恰恰相反的是,接連出現突發性重大事件,致使兩岸間出現了2008年以來最嚴重「敵意螺旋」,2014年更是兩岸關係首次陷入低潮期,「王張三會」形式意義難掩兩岸之間實質深層矛盾,2014年兩岸關係快速逆轉程度,前所未有。
11月APEC的「蕭習會」「王張會」雖然為兩岸關係設下停損點,然而,超乎預期的選後藍綠版圖與台灣政局的巨大變化發展,又對兩岸關係發展投入新的變數。尤其國民黨大敗後,行政院內閣總辭,黨內權力重組,涉及兩岸決策人士、政策方向也面臨調整,這無疑是馬政府執政七年來,一向最得意的兩岸政策面臨選舉挫敗所遭遇的政策崩解危機,自然將牽動了北京對台政策重新安排,因此針對2014年兩岸關係發展本文就從「驚奇、逆轉、崩解」三個角度來分析與詮釋。
一、2014年發生重大事件充滿驚奇,前所未有
1. 馬王之爭與太陽花學運使兩岸協商進程受阻
2013年爆發的馬王之爭掀起台灣政壇的巨大波瀾,馬王訴訟纏鬥也延燒到立法院審議爭議性政策,尤其是重大的兩岸「深水區」議題,更成為馬王暗中角力核心地帶,馬王之間並沒有對兩岸議題的政策路線並沒有出現巨大歧異,但立法院激烈審議兩岸服貿協議,學生攻佔立法院議場佔領23天進行抗爭,最後王金平院長承諾「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不召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關黨團協商會議」。不僅使兩岸服貿協議受阻、連帶著兩岸貨貿協議、兩岸互設辦事處等兩岸重要議題都受到延宕,嚴重阻撓馬政府推動兩岸協議進程,打亂兩岸互動節奏,在馬王之爭與三月學運交叉影響下,意外地成為馬政府執政以來推動兩岸政策,所遭遇的最大挫敗。
2. 張顯耀洩密事件重創兩岸信任
兩岸互動27年以來影響深遠且最具戲劇性共諜案,無疑就是2014年8月爆發前陸委會特任副主委張顯耀被拔官且遭指控為共諜。事起陸委會突然表示特任副主委張顯耀因「家庭因素」去職,後因語焉不明而遭質疑,陸委會又補充說明「張顯耀母親重病垂危,須返家照顧母親」。而後張顯耀卻發表聲明並大動作召開記者會反擊稱:自己並未請辭,而是「被長官告知」請辭陸委會副主委一職,連「照顧母親」的理由,都是王郁琦想的,並為自身清白大聲喊冤。隨後陸委會含糊其詞地指出,張顯耀是因「因工作有疑點尚待釐清,必須調離現職,接受調查」,隨即法務部調查局將張顯耀以「外患罪」或「洩密國防以外機密罪」之罪嫌移送法辦,直指張顯耀「可能為中共之間諜」,但被高檢署退回。目前全案仍在地檢署偵辦中。
到底檢舉張顯耀的證據在哪裡?過去國安與檢調單位偵辦共諜案時為避免打草驚蛇、總是在證據確鑿時才進行逮捕並考慮公開案情,因此,公開指控現任台灣對大陸事務談判召集人張顯耀涉嫌共諜,不僅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匪夷所思。一直到國安會秘書長金溥聰在立法院備詢,暗示透露可能是「外國(美方)」提供線索,更引發兩岸陷入「諜對諜」的迷霧中。無論張顯耀事件真相如何,由政府內部史無前例的大動作指控,到後來真相不明處置,除增添台灣人民對兩岸協商的不信任外,無疑也傷害了自2008年起所培養出來的兩岸互信。
3.台灣朝野聲援香港「佔中運動」,引發兩岸關係緊張
今年6月北京公布「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白皮書引發港人反彈,台灣方面正值張志軍準備來台訪問,台灣政府為創造兩岸會談氣氛當時刻意未對香港議題發聲。8月31日中國人大公布「香港關於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决定」,引發香港泛民派與佔中人士最後希望落空,9月22日起香港學潮展開,接續於9月27日宣布發動佔中,9月28日爆發警民衝突國際媒體大幅報導,引發全球高度矚目。台灣朝野一致聲援香港民眾爭取民主,支持「佔中」運動,立即引發北京高層不悅,兩岸關係陷入緊張。
二、08年以來兩岸首次出現「敵意螺旋」,關係逆轉
1.雙方從克制到不信任
北京方面對於馬王之爭與三月學運影響兩岸發展進程一直保持克制隱忍,對外表示三月學運並不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並傳達「希望更多台灣青年參與兩岸交流」,但中國已有涉台學者與官員私下表達對於馬政府推動兩岸協議的執行力產生了高度的質疑與不安。
8月發生震驚兩岸的張顯耀洩密案,馬英九總統將張顯耀案定調「兩岸大勢的小波瀾」,中國國台辦也配合表態:「不希望因個别事件,使两岸關係受到影響」。雖然兩岸政府力求克制隱忍,避免衝擊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局,然而張顯耀案被大張旗鼓揭露成「共諜案」,並且可能有「美方」介入痕跡,要北京方面完全「吞下去」隱忍不發,除非台灣有具體明確事證,讓北京心服口服,否則兩岸互信出現嚴重內傷。
9月中旬追求香港民主化學運出現,台灣朝野不分藍綠聲援佔中運動支持港人爭取真普選的同時,國台辦兩度出面嚴辭反擊台灣方面「不要說三道四」,創下馬政府執政以來,兩岸出現雙方隔空交火的首例,雙方關係逼近緊張臨界點。
2.APEC「馬習會」破局 雙方短兵相接
自去年開始馬政府就開始醞釀「馬習會」,並希望能藉2014年11月在北京召開APEC高峰領袖會議時進行「馬習會」,由於馬政府周遭相關人士私下不斷向北京傳遞「馬習會」的意願,中國大陸各主要涉台智庫也奉命持續不斷針對APEC「馬習會」進行各項評估,但評估結果對中國而言大都是「弊大於利」,大陸方面一方面沒有立刻回絕,另方面也期待台灣馬政府提出更大的籌碼來交換APEC「馬習會」。
但隨著張顯耀事件的餘波蕩漾、台灣政府聲援香港佔中爭民主運動,以及APEC會議日趨逼近,北京針對「馬習會」開始表態拒絕,9月22日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於廈門大學舉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化」研討會上主動釋出北京對「習馬會」的基本立場,正式宣告APEC「習馬會」破局。加上9月26日習近平罕見地接見台灣統派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我們認為,這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習近平拋出自2008年以來僅見的「一國兩制」強硬論調,幾乎變項地宣告APEC「馬習會」可能性趨近於零。
APEC「馬習會」破局後,10月8日台灣總統府宣布由前副總統蕭萬長出席APEC,馬政府醞釀年餘的「馬習會」終告破局。對岸主要疑慮就如馬英九接受訪問時表示:「北京方面擔心,台灣和大陸領導人在APEC同時出現,會讓世人誤以為北京已放棄一個中國原則,擔心會給外界「兩個中國」的印象」。在沒有「馬習會」期盼下,馬英九更於國慶日演說中針對香港民眾為爭取特首普選的行動再次表達堅定的支持,甚至10月中旬台灣蒙藏委員會、陸委會更相繼拋出「在主客兩便下,歡迎達賴喇嘛來台」訊息,兩岸關係持續「敵意螺旋」關係再陷低潮。
10月27日中國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公布「台諜策反陸生」案,將台灣三位情報人員的照片、姓名、活動地點與操作模式公開在媒體上,示警意味十分明顯,似有「回敬」台灣張顯耀案,隨即並由國台辦接力譴責台灣情治單位,並要求停止類此行為。雖然台灣政府強調絕無在校園針對陸生進行情報佈建工作,但中國透過媒體大肆渲染,作有計畫的指控,無疑再為兩岸再添一項不信任的心結,更是創下馬政府執政以來兩岸「諜來諜往」叫陣紀錄,無疑是兩岸關係惡化低盪的具體徵兆。10月30日台灣政府基於國安考量,發佈禁止高階公務員赴大陸進修新規定,雙方敵意螺旋,你來我往,進入短兵相接的地步。
11月2日《環球時報》發佈社評「大陸不欠馬英九什麼,他應自重些」,強烈指責馬英九「支持佔中」言論,貶損其為「地方頭頭」,並消遣其「執政水準令人不敢恭維」,《環球時報》為中共海外官方媒體,首次公開點名批判馬英九,用詞輕蔑前所未有,也引發台灣朝野譁然。
2014年兩岸關係「敵意螺旋」的添加因素,主要應屬來自馬政府施政作為(引發太陽花學運、張顯耀洩密案、香港佔中之回應)、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如馬王之爭),以及中國政府反擊回應所致(台灣不要對香港問題「說三道四」、否決「馬習會」、指控台諜策反陸生案等),上述這些重大且罕見的驚奇事件,全在這不到一年時間內排列發生,若兩岸溝通不夠或資訊不足,易生「敵意螺旋」、逆轉關係,國共兩黨自然須要負兩岸關係逆轉的最大責任,對照以往國共兩黨動輒將破壞兩岸關係的責任推給民進黨,2014年民進黨在目睹兩岸關係「敵意螺旋」發生,反而成為目瞪口呆的旁觀者。
三、九合一大選國民黨慘敗權力崩解,牽動兩岸互動
過去馬政府最自豪其主政下兩岸關係最為和平穩定,其兩岸政績也最受國人肯定,2014年雙方「敵意螺旋」使兩岸關係快速急轉直下,面對年底九合一大選選情吃緊,馬政府在選戰後期仍想要透過「兩岸牌」來力挽狂瀾,最後一搏。事實證明,歷經一年來重大驚奇事件、導致兩岸關係「敵意螺旋」逆轉至罕見的低潮期,國民黨「兩岸牌」選舉成效無疑為歷史上最差的一次,「兩岸牌」最常出現的兩張牌:「台商動員牌」與「經濟恐嚇牌」,經選後證明不是威力盡失,就是呈現副作用漸強。
這次「台商動員牌」固然需要國共兩黨默契配合,但因非連續假期,優惠機票折扣對台商返鄉投票誘因有限,除了台北市、台中市外,其他地區動員效果實屬有限。「經濟恐嚇牌」雖有郭台銘等少數企業家賣力演出與國民黨FTA文宣唱和,但並沒有其他重要企業家響應,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台灣人民親眼目睹一連串驚奇事件,兩岸敵意螺旋關係逆轉陷入低潮期,更重要的是馬政府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合作交流已出現少數壟斷與權貴化現象,「經濟恐嚇牌」反而更加深年輕選民的相對剝奪感,例如這次郭台銘賣力為藍軍輔選,反而催促更多年輕選民參與投票制裁國民黨,「經濟恐嚇牌」出現了反輔選的副作用,擴大藍軍潰敗。
九合一大選後造成藍綠執政版圖大幅改變,國民黨2016敗象已露,江內閣總辭、馬英九卸下黨主席等一連串權力重組過程,在在使北京涉台當局震驚不已,目不暇給,也促使原有的對台政策勢必再度重新盤點,對應新局,選後全新完整對台政策可能要拖過明年才會陸續出台。
2014年兩岸關係從2月首次「王張會」相見歡拉開序幕,到年底國民黨敗選馬英九權力架構崩解收尾,見證2014年兩岸關係歷經「驚奇、逆轉、崩解」的一年。
官方回應
民進黨
國民黨
美國國務院
- 發言人薩琪:美國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不因這次選舉而改變,我們持續歡迎兩岸為降低緊張與增進關係而採取的步驟。我們也樂見北京與台北當局繼續進行建設性的對話,這種對話已經使得兩岸關係取得了重要的改善。台灣的選舉,包括2016年總統大選,是要由台灣人民來決定的。(美國國務院官網,12.1)
中國國台辦
台灣媒體
過去六年來國民黨持續宣傳只有透過與中連結才能有經濟發展,不與中國緊密整合則台灣生存無望的經濟恐嚇論,因人民感受到的事實與馬政府宣傳差距太大,使這張經濟恐嚇牌無法奏效。這表示2016的總統選舉,如果持續打經濟恐嚇牌,甚至希望透過「進口促統台商」來取得勝利,都可能會有反效果。(民報,11.30)
北京勢必將加速培育新的代理人集團,也會強化與民進黨的溝通聯繫。民進黨如何對應新一輪統戰攻勢?民進黨如何回應高漲的青年世代「身分政治」?如何在「務實的對中政策」與「守護台灣主權與主體性」之間取得平衡?(自由時報,12.1)
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今天表示,台灣的太陽花運動之後,人民對於兩岸交往的民主監督機制健全化有要求,九合一選舉不是針對兩岸關係要不要繼續交往的一次公投,但民眾顯然對馬政府處理兩岸政策不放心,民進黨未來的政策要能回應選民要求。(自由時報,12.04)
第一個動作應是改變杯葛態度,支持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提上議程;同意速審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支持洽簽貨貿協議,並爭取儘早通過。民進黨理當拋棄以往對兩岸經貿合作的偏見,轉而擔當建設性的角色,切莫因這次選舉結果,而更振振有詞地「反中」。(中國時報,11.30)
這次選民否定了連結中國路線,讓馬英九期中選舉死當,紅頂商人滿臉豆花。面對中國統戰,如果民進黨妄想取國民黨而代之,承襲九二共識搞曖昧,經濟拚開放連結中國,則今天國民黨的危機,便是明天民進黨的夢魘。(自由時報,12.3)
中國涉台學者
嚴安林強調,柯文哲曾說他不知道「九二共識」內容是什麼,期盼柯文哲能對外釐清對「九二共識」的立場與想法。盛九元指出,這次選舉將會影響到2016年總統大選,而從縣市長的地方層面兩岸交流來看,如果柯文哲當選,雙方沒有「九二共識」的基礎,過去協議能否繼續落實,領導人如何交流,都有待釐清。(聯合報11.28)
章念馳指出,現在已經不能用藍綠對決來看待,且世代交替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一代台灣年輕人是20年前李登輝推動「台灣主體」的產物,沒有在「一個中國」的印象中長大,這些年輕人的想法值得大陸好好研究。至於此次九合一選舉結果與2016年總統大選的關聯性,章念馳與鄭振清都認為,沒有直接關聯、不完全是一回事,因為此次地方選舉並未牽涉到兩岸政策,國民黨如果好好認識民意、重新調整,還是有機會。(旺報11.30)
雖然在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兩岸議題的關聯度不大,但選舉的結果對兩岸關係以及兩黨的兩岸政策會產生影響。國民黨方面,未來馬英九不會改變其和平開放的政策,選舉失敗也不是馬英九兩岸政策或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失敗。所以國民黨慘敗不會改變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的大方向,但會做些策略的調整,甚至放緩開放步伐。對民進黨來說,2016大選時,民眾特別是中間選民一定會對兩黨的兩岸政策進行嚴格檢視,屆時民進黨的「台獨」、拒絕「九二共識」的立場,一定會遭到選票的挑戰。(BBC中文網11.30)
由於階級對立逐漸取代統獨對立,民進黨竭力尋找與社會運動的結合點,新媒體的興起與發力,青年選民政治參與熱度的上升,以及島內“恐中懼統”焦慮的增加,使國民黨2016年“大選”面臨嚴重挑戰。馬英九在未來一年半的任期內,施政阻力將進一步增大,這也同時削弱了馬英九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能力,兩岸關係發展的調整期將會延長。(環球時報,12.1)
上海市一位重要涉台官員指出,如果新科台北市長柯文哲不願承認「九二共識」,並對他的台獨立場有所解釋澄清,即使他有意願續辦台北與上海的「雙城論壇」,及在論壇時兩市所簽的各類協議,將無以為繼,同時在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前,柯到上海或大陸其他城市正式交流也會有困難。(中國時報11.30)
(人民日報海外版,12.3)
(BBC,12.3)
國際輿論
選舉結果預示着國民黨難以在2016年的選舉中保住總統位置。國民黨的失利還表明,台灣選民可能正在反對該黨與中國結成更緊密聯繫的努力。台灣選民表示,他們對中國的不安感已經加劇。徐斯儉說,「我認為不僅對國民黨,而且對北京來說,這次的選舉結果都是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特別是在佔中運動之後,我覺得台灣選民對北京和香港之間的關係感到震驚。」(紐時中文網,11.30)
[原文]這是自從蔣介石來台以來國民黨最大的挫敗,不僅是對馬總統的重大打擊,也增加了中國對民進黨可能獲得2016年大選勝利的擔憂。雖然馬英九仍然掌握權力,中國將更無法被說服,在任期結束以前,馬英九還擁有足夠的政治力量去推動加強兩岸連繫的政策。(新頭殼12.1 、The Economist 11.29)
台灣反對黨週末在地方選舉中大獲全勝,給此前看似解決臺海兩岸政治紛爭的成功道路帶來障礙。政大的蔡瑋表示,若就此下結論稱台灣選民否定過去6年的發展是不對的。“他們擔心的是兩岸關系的步伐或者說節奏。總體而言,他們仍然想要更好的關系。”(FT中文網,12.1)
國民黨在地方選舉落敗料將使未來幾年的兩岸關係複雜化。馬英九支持率已經處於低位。民進黨的支持率得到了鞏固,這促使中國政府權衡有關如何朝著兩岸統一目標推進的各種選項。政治觀察人士稱,雖然選民關注的焦點似乎集中在薪資增長停滯和收入不均問題上,但馬英九推進兩岸經濟更深度融合的議程即便不是陷入停頓,也很可能將放緩步伐。(WSJ中文網,12.1)
報導指出,台灣地方選舉出現了數年未見的「綠潮」,還誕生了自1994年開放選舉以來第一位無黨籍的台北市長,表達出台灣人對整個體制與對馬英九的不滿。馬英九體制趨向繞過民主機制,和中國達成協議,及讓警察和司法為政治服務。這些都在此次選舉中受到了懲罰。這也是間接對馬英九希望和北京拉近關係的政策做出懲罰。(自由時報,12.3)
[原文]在習近平正得利於高調外交成果之際,國民黨的選舉潰敗,以及香港民主示威再度升溫,是對習近平的現實檢驗;習近平宣揚的經濟牌,似乎對台灣選民、香港示威者都發揮不了作用。(自由時報,12.3)
[原文]中共政府為了拉攏台灣人,採用金錢收賣政策:只要台灣人配合,就給甜頭,若不配合就斬斷其經濟來源。另外還想用香港當作榜樣,讓台灣人看看在北京統治下的香港有多繁華。但文章認為,「此政策越來越不管用。中國並未贏得台灣及香港的人心」。(蘋果日報12.5、The Economist 12.6)
台灣九合一選舉:台媒齊評國民黨潰敗
(BBC中文網,11.30)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明年二月訪美時,美國可能鼓勵蔡英文找出縮小民進黨與大陸歧異的方法,因為維護穩定的兩岸關係符合美國利益,美方也相信兩岸的溝通管道最好維持暢通,同時都能接受解決問題的途徑。(聯合報,12.1)
Bonnie Glaser: An Analysis of Taiwan’s Nine-in-One Local Elections
相信中國不會改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推動經濟、社會文化交流的對台政策,但當前形勢難以推動政治對話。他認為,大陸未來幾個月將思考如何處理與民進黨的關係,拒絕一中架構,黨對黨對話將難以進行,但民進黨將在兩岸關係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北京拒絕互動會是失敗的決策。(中央社,11.29)
Taiwan election results show 'general disillusionment' with Kuomintang ( Deutsche Welle, 12.1)
Taiwan election results show 'general disillusionment' with Kuomintang ( Deutsche Welle, 12.1)
卜睿哲表示, 香港不是影響臺灣選舉結果的關鍵,臺灣民眾也不會將香港的情況套用在自己身上,但目前在香港所發生的事和中國的做法的確會傳達一些重要的訊息。(美國之音中文網,12.4)
研討會
台灣智庫
- 解讀九合一選舉結果國際記者會新聞稿及簡報(台灣智庫官網,11.30)
- 選後馬滿意度9.7% 泛藍2成滿意創新低(新頭殼,12.2)
新台灣國策智庫[活動預告]
「2014年亞洲新態勢與台灣角色」國際研討會
- 與美國智庫The Project 2049 Institute共同主辦,來自美、日、韓、澳、印度以及國內學者專家發表論文,評估在台灣地方選舉、美國期中選舉、APEC峰會及多國元首會晤後,亞太最新局勢發展,及台灣在國際情勢變化中的角色。
Boston Taiwan Forum (BU、Harvard等單位合辦)
Taiwan’s Electi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aiwan’s Role in East Asia (12.1-2)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