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不枯不散--記2014香港雨傘運動


2014.12.19

編按:我們在這個月推出年終回顧與前瞻系列的評論與報告,本期談這一年來的中國人權狀況,特別是香港情勢。首先專題評論分析香港雨傘運動帶來的衝擊與改變;香港亦受到國際關注,英國與美國各有多場國會調查與聽證會;我們也重點摘要美國「國會-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對中國人權問題的年度報告(下一則貼文)。另外關於本週時事:九合一後的兩岸交流活動如陳德銘率團八日遊、兩岸企業家峰會,透露了哪些訊息?日本眾議院大選讓安倍內閣重獲政治資本,對區域經濟與安全情勢影響為何?本期都有簡要的彙整。


不枯不散──記2014香港雨傘運動



香港雨傘運動長達79天的佔領,隨著警方強制性的執法行動,被畫上了句號(或說「休止符」)。 大幅背板標示的「命運自主」四字,代表著後六四時代香港年輕一代覺醒意志,「立足本土爭取民主」取代了九七前「民主回歸」的幻夢。這是九七回歸以來港共管治體制的最壞時代,也是香港人爭取民主運動的新局面。

回顧這一場足以撼動北京當局的街頭運動,源於2013年初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等「佔中三子」所提出「和平佔領中環運動」(簡稱「佔中」)。原先構想是藉「民間審議」、「公投政改方案」及發動非暴力佔領行動,為政改的談判角力增加籌碼,迫使北京政府在特首普選方案上做出讓步。以「討價還價」目標來組織的佔中運動,顯然有工具性與妥協性。但隨著831的「人大落閘」,「二學」(學聯、學民思潮)採取更激進的抗爭行動,而使「佔中」急遽轉向。學生號召者的道德高地與抗爭強度,重新賦予抗爭行動新的生命。由一場「重奪公民廣場」行動開始,演變發展成了一場延續近80天的大規模公民覺醒運動。

歷史的偶發性改變了原本運動的軌跡。整體運動核心由原本「三子」領導改為「二學」為中心,甚至是沒有「大台」(指主舞台,亦即「指揮中心」)。佔領地由中環改為金鐘,並迅速擴展至銅鑼灣與旺角。參與者由二萬「佔中死士」變成數十萬自主參與的民眾。而「三子」原訂的協商步驟,也被就此打破。但必須肯定的是,「佔中三子」經過一年半的商討、宣傳、訓練、組織與動員,也讓非暴力抗爭的理念深植港人心中。

這場運動激起的驚人能量,讓港人始終充滿希望與信心,民氣得以積蓄不散。無論是抗爭過程的身體經驗或思想準備,都讓參與者不易妥協。而整體過程,帶來社會溝通並捲動社會底層的參與:參與者都經過漫長的會議、深入的討論、多次的爭拗,以及朝夕的相處。鼓動、凝聚了「最無運動條件」的底層群體。

即便這場佔領運動,隨着警方強勢清場而不得不終結,社會回復表面的「秩序」。但其能量正在蔓延。這場規模龐大的群眾運動,至少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衝擊與改變:

1. 泛民當權派 vs. 年輕抗爭世代


很多人質疑整個佔領運動過程, 香港各民主派政黨除了零散議員個別參與,幾乎看不見任何政黨集體行動或聲明。不僅讓人好奇,萌生於「六四」世代、每年都熱烈參與「七一」遊行的民主派政黨人士,面對此次轟轟烈烈的街頭抗爭行動,政黨組織卻宛如人間蒸發。

最顯著的例子是清場前一天,立法會表決新民主同盟黨員范國威提出的「港人優先」議案。該案要求特區政府在制訂入境、教育、經濟發展及福利等政策時,需考慮「港人優先」,並取消一簽多行,幼稚園必須錄取原區就讀學生等。但最終卻在4票贊成、31票反對(建制派議員)、14票棄權(泛民主派議員)而被否決。即使該議案在人權與普世價值上仍有爭議,但卻是近年香港本土意識崛起的象徵性法案。而大多數泛民議員投棄權票,引發諸多批評,建制之內的政治力量(包含特區政府、建制派與主流泛民政黨),與『撐傘世代』有了嚴重脫節。

反觀,雨傘革命主體力量的年輕世代,透過網路與社群媒體迅速串連與號招行動。他們真心相信自己的信仰與價值,也願意起身付諸行動。

這種典範轉移改變了香港的政治樣態。至此,何時退場和清場其實不再是最大的問題。新時代歌手代表何韻詩在被捕前,她說:「更新整個立法會同政黨的脈絡運作,是可見將來香港人的首要任務」,她說自己在政治和本土議題上的知識有待改善,指現時關心政治的年輕人對本土問題可能更有經驗。希望有更多新生代一齊積極起行,直接進入體系進行改革。

2. 「民主回歸」的終結與「自決自主」開始


港人對九七回歸之後「港中定位」的看法,最具代表性觀點是「民主回歸論」,其發源有其特定歷史時空背景,在此不深究。但其主要論基在於「香港應該脫離殖民管治,回歸祖國是民族大義」。很多人真誠的相信,香港以民主法治的現狀回歸中國,會提供契機和空間推動中國民主、開放,讓香港與中國、民主和民族兩者可以相輔相成。這些民主派人士主張,面對北京政府,應該採取一種「接觸」(engagement)、「又傾又砌」(有商有量)的策略,而非對抗(non-confrontation)關係。

但回歸18年以來,北京政府不斷推延香港的民主進程,另一方面中國大陸自己本身的民主發展,更是遙遙無期。香港教育學院的方志恒教授寫了一篇文章《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指出人大常委的決定,標誌著民主回歸派的壽終正寢,任何對話、改革、中間、溫和路線,都已經走到盡頭,不可能再繼續下去。

學聯在9/22「大專學界罷課宣言」中也說,「以『回歸』作為載體的爭民主運動已宣告落幕,但不代表我們不需要關注中國,後而未來的民主運動必須立足本土,繼續推進,將反資反殖的精神貫徹於社會各個層面,重奪公民社會每個陣地,展開位置之爭,長遠介入中國議題,滙聚民主力量,以達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此才能務使港人擺脫中共殖民者與大財閥的控制,真正命運自主,自決前程。」

3. 「一國兩制」的轉變:社會維穩化、政治內地化與經濟一體化


幾乎無可避免的是,在經歷這場運動之後,特區政府管治面臨非常大的困難。體制上內在的矛盾、問題,對北京與港府而言,都將成為燙手山芋。這必將牽動「一國兩制」的基本格局。 

在可見的未來,北京勢將「拉一派,打一派」,透過大量統戰拉攏和綿密的滲透工作,在香港社會製造更多對立面,將會造成香港社會的撕裂和崩壞。此外,為了擔心香港情勢對內地產生示範作用,中共更將「維穩」戰線推至香港,未來內地公安、國保越境辦案的情事將層出不窮。而台港年輕一代已然成為「反動勢力」,盛囂塵上的「網路23條」,也將成為抓緊網路世代思想的利器。 

除了統戰外, 如何結合人口移民政策,大量鼓勵內地人口移民香港,除了根本改變香港社會組成成分之外,也有影響選舉的作用。

這將是一種長期對峙狀態,北京不願放手給香港政治改革空間;而香港抗爭人士也不再對「阿爺」寄予任何期望。越來越緊的政治控制與越來越激烈的抗爭形式,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終「一國兩制」體制將帶來根本改變。 

簡言之,「後佔中」階段,香港人與北京勢必在意識形態戰場上,展開一場激鬥。北京對港的戰線涵蓋了各層面,反觀「雨傘運動」的整體論述卻過於局限在「特首選舉」形式,但「真普選」並不等同民主,充其量它只是民主政治基本的運作規則。但因為香港幾代政治運動的共同追求,而成為希望的寄託,成為運動的主要訴求。縱然有識之士也觸及中港關係定位、香港貧富差距或「港陸矛盾」等香港內部社會的議題,但也都是浮光掠影,很快淹沒在「政改」的大論述中。更遑論檢討租務管制、廢除國民保險、增建公屋、回購領匯、改革補貼財團的電費制、重訂港鐵利潤管制協議等等基本民生議題,沒機會。

佔領雖已結束,抗爭必將再來。「生於亂世,有份責任」這句口號,代表著不僅是對香港這塊土地人事物的所有熱情,也是這個世代的共同承擔 。面對運動中帶來種種創傷與撕裂,港人如何凝聚士氣,重新清理戰場,團結地走下去,考驗是智慧也是相互理解。



佔中大事記(2014年)


6/10:中國國務院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重申香港的權力在於中央授予、兩制從屬一國、中央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

6/29:佔中民間全民投票結束,超過78萬人參加。選出以真普選聯盟為首的三個方案,逾8成支持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

8/31: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宣告香港特首在2017年將由普選產生,但候選人須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提名,否決公民提名的可能。

9/22:學聯與學民思潮發動罷課。

9/26:黃之鋒晚間宣布「重奪公民廣場」,約百名學生衝進政府總部旁的公民廣場。警方以抬人方式清場,但有更多市民到場聲援。

9/28:凌晨1:40「佔中三子」的戴耀廷宣布佔中正式啟動。下午6時,港警使用胡椒噴霧與催淚彈強力驅散示威者。

9/29:鎮壓引發激憤,28日深夜至29日凌晨,銅鑼灣、旺角、中環等地皆被示威者佔領,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理工大學出現罷課集會。

10/2:香港街頭出現反佔中的民間團體。學聯要求和政府對話。梁振英強調不會辭特首,派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與學聯對話。

10/3:在旺角反佔中與佔中者衝突激化後,學聯宣佈擱置與林鄭月娥的對話。

10/15:港警晚間再次強力驅散示威者。媒體拍到一名民主派人士遭警察毆打,引發強烈反彈。

10/20:梁振英在接受外媒採訪時稱,公開選舉特首會使施政偏向中下階層,不能認同。

10/20:香港運輸業團體與金鐘中信大廈業主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請禁制令。高院晚間頒發臨時禁制令,禁止阻礙中信大廈的三個出入口,及禁止佔據旺角一帶道路。

10/21:學聯與港府推派代表對話,港府提出4點回應,認為在如提名程序及選舉方法上仍有討論空間;2017特首普選不是終局方案,將來可進一步改善。學聯認為這是虛招。

10/28:佔中三子的陳健民及戴耀廷宣佈返回大學任教。戴耀廷強調,為了運動可以延續,必須作出一些調整。

11/15:學聯秘書長周永康等學生代表欲搭機赴北京陳情,但國泰航空稱收到通知,周永康等人的回鄉證已被註銷,無法上機。

11/18:執達主任在金鐘中信大廈外宣布執行禁制令,清除中信大廈外的障礙物。

11/19:數十名蒙面示威者凌晨衝撞立法會大樓,警方以胡椒噴霧與警棍驅散,拘捕多名青年。學聯與學民思潮稱,不理解這群示威者的做法。 

11/25-26:執達主任在旺角宣讀禁制令,清除亞皆老街、彌敦道路障,學運領袖黃之鋒及數十名示威者被捕。

11/30:學聯與學民思潮晚間9時宣布行動升級,試圖包圍政總出入口,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

12/1:高等法院對金鐘發布禁制令,學聯與學民思潮承認衝擊政總事件失敗。晚間10時,黃之鋒等3名學民思潮成員宣布絕食,要求中央撤回人大常委會的決定、與港府重啟對話。

12/3:「佔中三子」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等65人赴警局自首,但無人立刻被捕或遭到起訴。

12/6:黃之鋒絕食超過100小時後宣布停止絕食。

12/11:金鐘全面清場,周永康、黎智英、何韻詩等人被捕。

12/15:銅鑼灣清場,從9/22罷課迄今的雨傘運動計85日。特首梁振英宣布「非法佔領」告一段落。

資料來源:德國之聲風傳媒關鍵評論


英美國會的香港聽證會紀錄:



另見週報之前的整理與評論:



兩岸企業家峰會相關資訊


兩岸企業家峰會前身為「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目的在促進兩岸經貿交流與產業合作,會員以兩岸企業家為主。2013年在南京召開紫金山峰會第四屆年會時,與會者提議由台灣前副總統蕭萬長與中國前副總理曾培炎分別領銜,各自在台灣與大陸籌組「兩岸企業家峰會」,作為推動兩岸企業合作以及進行兩岸經貿策略對話的一個常態交流平台。峰會每年輪流在台灣及中國舉行年度大會,並設立包括宏觀經濟等7個產業合作推動小組。2013年11月4-5日在南京紫金山第一次舉行年度大會。[峰會官網峰會介紹

今年的兩岸企業家峰會第二屆大會於12月15-16日舉行,主題為「深化企業合作、推動轉型升級」,逾800名兩岸企業家代表參加。7個小組各召開3次專題論壇,會後共提出9項共同倡議,簽署31項產業合作協議或意向書,其中有9項有關中小企業、15項有關文創產業。主辦單位表示,這些協議或意向書,彰顯峰會未來發展的新目標和新方向。蕭萬長指出,如何讓中小企業受惠,將是今後重點。[2014議程9大倡議31項協議

主辦單位宣布,下一次大會於明年下半年在南京紫金山召開,主軸依舊延續中小企業、青年創業。

以下是相關重要評論與新聞:

國台辦12月17日新聞發佈會實錄
范麗青:2008年以來,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開創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到了兩岸民眾的認同和支持。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我們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保持穩定的發展勢頭,希望兩岸同胞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本次峰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雙方都更加關注民生、青年就業、創業,與中小企業發展。(中國網,12.17)

大陸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政策不會動搖,有利民生造福民眾的方向不會改變。大陸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滯,但在對外開放時願意對台灣開放更早一些,開放程度更高一些。我們將繼續擴大和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尤其注重在民眾增收、擴大就業等方面採取更為切實有效措施,把兩岸經濟合作成果這塊“蛋糕”做大,讓基層民眾、中小企業和青年朋友分享到更多實惠。(中評網,12.15)

盛華仁說,成果主要在四個方面,即兩岸企業家:1.十分關注互聯網發展,重視運用資訊技術提升傳統產業;2.更加關注推動中小企業合作發展;3.共同關心開拓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領域合作;4.期望推動金融領域合作。(新華網,12.16)

島內輿論認為,兩岸經貿活動中系列大事的如期進行,反映出兩岸關係發展的步調並不會受到干擾和影響,大陸持續推動兩岸經貿深化合作的步子也不會停。近日學者舉例,台南的一個市議員積極推動和大陸在虱目魚方面的合作取得成效,在鄉親力挺下勝選。九合一選舉有可能讓兩岸關係短暫降溫,但是已打開的大門不會再關上,兩岸民眾密切往來的趨勢也很難再逆轉。(人民日報海外版,12.17)


其他新聞:



日本眾議院選舉相關資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11月21日以讓選民裁決是否繼續支持安倍經濟學為由,宣布解散眾議院,並於12月14日進行改選。由於事出突然,在野各黨多措手不及,各選區提名也因時間有限,整合不足。

解散後根據民調結果,自民黨大幅領先其他黨派。但由於解散理由選民不買帳,因此選情冷颼颼,且投票時天氣不佳,此次投票率只有52.66%,創下二次大戰後最低的記錄。低投票率有利組織動員力強的自民黨及公明黨,但卻不利整合未成功的在野各黨。以下為此次選舉的結果:


2012
2014
區域
比例
區域
比例
自民黨(291)
237
57
223
68
公明(35)
9
22
9
26
民主(73)
27
30
38
35
共產(21)
0
8
1
20
維新(41)
14
40
11
30
眾人之黨
4
14


次世代(2)


2
0


自民黨勝選原因

在野聯盟準備不足:民主黨2012年大選慘敗後,兩年來在海江田帶領下未見起色,加上安倍臨時宣布解散國會,令其措手不及、兵荒馬亂。

「安倍經濟學」及「抗中路線」得到支持:這次選舉最主要的議題是安倍兩年來的經濟政策。根據日本國內觀點,選舉結果說明安倍的經濟政策受到選民支持與信賴;但以國際觀點來看,安倍回鍋擔任首相兩年來強力推動集體自衛權、修憲等重要安保政策,自民黨大勝也顯示國民對安倍的安保政策有一定程度信任。

大選後重要政策走向

配合在2013年參議院選舉的壓倒性勝利,自民黨目前掌握國會參眾兩院過半以上席次。下一次國會大選是將在2016年夏季的參議院選舉,在此之前安倍可能都不會面臨選民投票的考驗。而眾議院選舉最遲將在2018年12月份進行。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安倍有兩大棘手問題有待處理:1. 是否會加快推進他曾承諾的結構性改革;2.在二戰結束70週年之際,如何處理鄰國對於日本反省的要求,以及對日本在二戰歷史進行再評價?

經濟政策:勝選讓安倍可堅決實行其安倍經濟學的3支箭:貨幣寬鬆、財政刺激及結構改革。若擴大寬鬆政策方向不變,日圓將維持趨貶,有助提振出口企業獲利。金融時報引述東京大學教授伊藤隆敏的看法表示,安倍要落實農業開放和醫療保健改革並不容易。最反對安倍改革的,是難以駕馭的自民黨的保守派成員。日本問題專家Tobias Harris指出,這些議員在連任後不但不見得會支持安倍,反而可能更堅持自己的立場。伊藤認為,安倍如果要整頓日本的財政秩序,就需要更加重視減支和增稅。安倍擅長支出,但不擅長削減支出。

TPP:金融時報也指出,安倍也無法魔杖一揮就簽署TPP。即便安倍可以正面處理國內的反對勢力,TPP可否成功簽署也取決於美國情況。美國總統歐巴馬正尋求國會授予「貿易促進授權」(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以便於後續談判。

日美關係:據共同社報導,安倍擬於明年4月底到5月初訪問美國,與歐巴馬舉行高峰會。報導指出,預料高峰會時兩國將表明通過修訂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強化同盟關係的意願。

日中關係:自民黨幹事長谷垣禎一也正在籌備明年初訪問中國,預計將和中聯部部長王家瑞舉行會談,並將爭取和習近平或李克強會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