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奶粉、道德與人權



2013.3.1


「香港奶粉事件」大事記
  • 2010年起,大批來自中國的自由行遊客及水貨客到香港搶購奶粉,造成香港鄰近中國地區商店嬰兒奶粉大幅缺貨情形,此一問題首次引起輿論關注。當時憤怒的港人曾提出政府開徵「奶粉離境稅」的訴求,但政府並未採取行動。
  • Ÿ2013年1月,由於水貨客搶購情形日益猖獗,媒體大幅報導,香港民眾因擔心買不到奶粉亦加入囤積購買的行列,奶粉缺貨情形嚴重,再次引發社會關切。
  • Ÿ2013年2月1日,香港政府宣布即將推出限制奶粉出境的新措施。
  • Ÿ2013年2月22日,香港行政會議通過就限制嬰幼兒配方粉出境修改出入口條例,政府立即在當晚刊憲,規定年滿16歲的離境人士,最多只可携帶1.8公斤、相當於兩罐嬰兒配方奶粉出境。修訂條例3月1日起生效。


中國食品安全向來為人所詬病,但食衣住行乃日常生活,一般人在無奈之中僅能得過且過。然而,把最好的東西給自己的孩子乃父母天性,在一胎化政策制度化的扭曲之下,中國父母對於獨生子女的寵愛更是多了一份不容任何閃失的焦慮,這樣的心理因素於是成了奶粉水貨商囤積居奇的利基。

中國人士前往香港搶購奶粉造成香港市面進口奶粉大缺貨,爭端已延燒月餘,但此一現象並非始於今日。中國人士前往香港搶購奶粉的遠因三鹿毒奶粉事件,至今仍令人記憶猶新。


2008年:奧運光芒與毒奶粉陰影

就在中國舉國沉浸於舉辦奧運的光環中,被西方踐踏百年的民族自信心飛上雲端之際,爆出了眾多嬰兒由於食用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中國乳製品,出現腎結石住院的情形。過程中,三鹿試圖透過公關運作,要求中國最大搜尋引擎百度屏蔽相關新聞,地方政府也為國家顏面極力配合隱瞞事態,種種違反資訊自由及資訊透明的作法引發中國家長強烈不滿。除三鹿之外,多家中國國產知名品牌均被驗出添加三聚氰胺,更導致消費者對中國乳製業的信心崩盤,轉而購買香港奶粉,甚至透過小三通方式到金門、馬祖購買奶粉。而此次毒奶粉事件也波及台灣在內的周邊鄰近國家,導致了使用中國進口問題奶製品的相關產品被大規模下架。

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本質並非製程中意外出現的人為疏失,而是由鉅觀至微觀層次環環相扣的制度與人性弊病所促成。是政府對風險管理的怠惰給了私人企業道德投機的可趁之機。驗出三聚氫胺的蒙牛、伊利和光明三個牌子,產品均獲得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的「中國名牌」稱號,是國家免檢名單上的優秀品牌,顯示國家食品安全檢驗制度形同具文。風波過後,又陸續查出有不肖商人囤積2008年未銷毀的毒奶粉,伺機混入產品中賣出牟利,可見企業為求營利罔顧道德責任,已到了蓄意毒害下一代的程度。這是國家長年不擇手段追求GDP成長所導致的社會道德危機。政府的風險管理失靈、數字掛帥與人民的唯利是圖、道德投機是上行下效的關係。

不僅如此,三鹿毒奶粉事件更是中國自經濟改革以來,始終未完全過渡至市場經濟的後果之一。由於奶粉價格受到政府的宏觀調控,在原物料價格及需求上漲、價格受到管制,而政府稽查及檢驗機制效能不彰的情況下,商人遂鋌而走險導致劣質奶粉的出現。政府績效是政權合法性的來源之一,毒奶粉事件突顯政府失能,也成為中國現行體制的一個警訊。

中國人也從政府面對三鹿毒奶粉事件後續善後和求償的態度再次學到了教訓。毒奶粉事件受害者家長、「結石寶寶家庭同盟」組織發起人趙連海,曾為受事件影響的兒童爭取終生免費檢查治療等權益。他在2009年底被當局以「涉嫌尋釁滋事罪」為由刑事拘留,2010年被判刑有期徒刑兩年半。此事也再度呈現出在中國,政權高於人權的現況。中共面對維權與維穩時,儘管必要時也會運用維權活動為維穩目的服務,但在維繫政權的最高目標之下,維穩始終優先於維權考量。


香港奶粉事件:一副折射現實的稜鏡


香港奶粉事件如同一副稜鏡。對香港及對外,它折射出一國兩制下,中國因素對香港社會制度的碰撞與侵蝕;折射出中國崛起的擴散影響,亞洲周邊各國已無法迴避。對內,它不僅折射一胎化政策下為人父母的心理焦慮,更折射了人民對於政府治理效能的疑慮;折射了在不擇手段追求經濟成長的大環境氛圍下,道德底線崩壞產生的社會危機;折射了政府管制乳品價格、漠視市場機制而導致的人性弊病;折射了人權不敵政權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現實。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