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從四象限盤點藍綠對中戰略(二)






林濁水
2013.5.9

編按:本文改編自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委託林濁水先生執筆的研究報告,但不必然代表民進黨立場。因為原文較長,分成三篇,今日為第二篇。


二、四個象限

現在就把兩個故事中的四項價值,安排在如圖2的四個連動的象限中:

2:主權\和平\兩岸經貿\經濟分配四象限



現在依序探討四象限並建議採取的立場戰略。

(一)       象限I主權確保

民眾統獨立場決定了藍綠在這一個象限的勝負。

1990年代初期,民眾認同統一的遠多於認同獨立的。幾次選舉下來,形成了社會上兩岸問題是民進黨罩門的刻板印象。但自1992年開始台灣國民的國家認同,統消獨長的速度非常快,到了1990年代末期獨立的認同已經超越統一,到了2010後認同獨立的更一舉達到六成以上。20年來台灣統獨認同趨勢是統消獨長,但其間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影響而有較短期的起伏:

A.          形成統消獨長的客觀的條件是:1、兩岸長期分立,成為互不隸屬國家己成既定事實;2、愈以兩國定位兩岸,愈有利往來秩序的建立[1]3、國際上長期以「事實國家」看待台灣。
B.          統獨消長也受政治勢力主觀形塑而變動:1990年代國民意識形塑上,民進黨和李登輝一顯一隱,同屬台獨立場,朝野都在形塑台灣是主權國家的國民意識。但國民黨在2000把李登輝逐出之後致力於反台獨。
C.          全球化產生的經濟民族主義。

做為台灣國民意識形塑者之一的民進黨,維護台灣主權雖是共識,但對主權現狀和維護的策略上仍然有穩健、激進、維持現狀三種途徑。路線的確定,前提要先確定「現狀」是什麼和「目標」是什麼,然後選擇結盟對象和戰略。

早期,從黨外時代到建黨並在1997年通過《主權獨立決議文》之前幾乎是清一色認為現狀是「台灣地位未定論」[2]。但站在同樣地位未定論的基礎上,卻分別有走向激進途徑,認為應該透過正名丶公投制憲以創設主權的;也有走向另一極端,認為應該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把政治議題全面轉向民主化或內政、經濟就好的。

韓戰後,兩岸各立中央政府,對峙的狀態長期化,國共都無法克服分立現實,完成統一大業,「台灣地位未定論」便成了各國處理和台灣關係的基本策略。各國承認一個中國的立場──冷戰前半期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這個中國的合法政府,但公開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1970年代之後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合法政府,但採取不明說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各國和中國建交,並和中華民國政府斷交後,國際社會以曖昧的字眼「不承認」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維持台灣法律未定的「現狀」。

國共都强烈反對「台灣地位未定論」,並進一步認為不存在所謂「台灣未定的現狀」;台灣人民方面,在海外,由於被戒嚴體制列為黑名單的台獨人士基本上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合法性,便站在「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基礎上[3]主張進行住民自決公投更改國號,制憲「創設獨立主權」而建國;島內,則雖基督教長老會受到台灣退出聯合國危機的震撼,從1971年後3度發表台灣住民自決宣言,並在1977年,除繼續推動住民自決外,更進一步「要求國民政府實施台獨」;至於民進黨的前身,「黨外」,在戒嚴體制下則根本沒有公開挑戰國民黨國家定位的空間,直到1978年才第1次發表《黨外人士國是聲明》,主張「台灣命運應由1700萬人民來決定」。接下來,1980年美麗島事件軍法審判庭中林義雄,陳菊都以住民自決做為自己答辯的立場。1981年,「黨外」在縣市長省市議員選舉頗有斬獲,第二年提出《黨外人士共同主張》,「自決」列為第一條。1983成立黨外中央後援會,主張,「民主,自決,救台灣」,1986年民進黨建黨,黨綱中明文揭櫫台灣人民的自決權「台灣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決定」,[4]是為《自決黨綱》。

要注意的是,海外台獨完整的論述是:因為有中華民國政府不合法,台灣地位未定的前提,所以要行使自決權,透過公投手段達到創設獨立主權,實踐獨立建國的目的。但國內黨外主流則因為戒嚴時期的安全考量,既跳過公投的前提──中華民國國政府不合法,台灣地位未定論;也略去公自決公投的目的──台獨,只主張自決權和公投手段。但縱使如此,黨外之中仍然有不少仍對自決訴求非常擔心,認為太敏感了,拒絕接受。

拒絕接受的主要有兩路人馬,一路是統派[5],另一路則是堅持「體制內改革」而在國家定位上「維持現狀」的人士[6]。後者對台灣地位立場,基本上和今天國民黨主流的「不統,不獨,維持現狀」沒什麼差別[7]。正常國家非統即獨,不可能有不統不獨的狀態,不統不獨在邏輯上也等於承認統獨都有可能性,也因此,是如假包換的「未定論」──儘管持不統不獨主張的人經常都否定自己是未定論者。

民進黨第一次正式觸及到國家定位,主權立場的是在1988年。姚嘉文領銜提出417主權獨立決議文。這決議文雖在前言仍然提到《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留有未定論的殘影,但主軸是「台灣國際主權獨立,不屬於北京為首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主張完全跳出未定論的舊說,採取的是「已定論」,主權己經獨立,而且屬於台灣人民[8];接著主張「任何國際地位之變更,必經台灣全體住民自決同意」,這一來,自決公投的手段便不再用來創設新的獨立主權,而在於用來維護已獨立的主權了。這也就是2003民進黨在立法院提案通過「防禦性公投」法的源頭。

但是屬於維持現狀立場的,難以接受主權已經獨立的主張,於是提出「四個如果」的修正案:「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台灣人民的利益;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本黨主張台灣獨立」。

這「四個如果」在實踐邏輯上難以自圓其說,因為只要任何一個如果出現,台灣獨立便毫無空間了。但最後雙方只好妥協,原案和修正案並列分別成為第一和第二條。

這樣的並列也就是已定論、未定論並行,當然在邏輯上造成扞格的現象。1990年,姚嘉文等人針對主權定位再提1007主權獨立決議文,原案是「台灣主權獨立,我國主權不及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及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領土」,這提案維持現狀立場人士同樣難以接受,於是原案和修正案最後折衷成「我國事實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及外蒙古」。修正案在於限制主權獨立只在「事實」層次而不得及於「法理」層次[9]

1991年蘇聯瓦解,民進黨在鼓舞之下通過《台獨黨綱》。開宗明義說「台灣主權獨立既是歷史事實又是現實狀態」,很明顯地是延續了《417決議文》和《1007主權決議文》的立場。黨綱和決議文的區別只在位階的高低,以及黨綱除了陳述立場外更列舉了依據這立場,在憲政,對外關係,對內文化政策各個層面衍生出來的願景而己。由於原提案的精神是主權已經獨立,所以結語句是「基於國民主權原理,應由公民投票決定制憲與否」。可見無論制憲或公投原都和《417決議文》、《1007主權決議文》兩決議文一樣,不具備創設主權的意涵。然而,並不意外地,黨綱修正案為維持現狀立場者所不喜,陳水扁再度以未定論和維持現狀為立場加以修改成「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及制定新憲法的主張必須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

非常湊巧地,在《台獨黨綱》通過的同一年七月,台灣最傑出的國際法權威陳隆志,台獨理論家,第一次發表台灣主權己經獨立的演說,他說「台灣過去國際地位未定,但是經過四、五十年的努力,實質的自決,已演化成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10]

這樣的修改,陳水扁認為和他距維持現狀的立場仍然差太遠,於是,1999年,他在謝長廷,游錫堃,沈富雄支持下再度發動黨綱修改,最後妥協成不修黨綱,但以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方式解決。決議文接受了他堅持的維持國號為中華民國的立場,但他不喜歡的主權已經獨立立場也同樣維持住了。

這三次決議文和黨綱的通過,表示的是:民進黨主流在對國家現狀的定位以及公投和主權之關係的立場,在1988發生了革命性的大改變。過去,民進黨員基本上全是未定論,激進的站在未定的立場上主張透過正名,制憲,公投創設新的主權;保守的同樣站在未定論的立場上主張維持現狀。然而現在主權已經獨立的革命性主張[11]成了新主流。只是原先同樣認定現狀是地位未定的維持現狀路線和激進路線並未在黨內消失,分居在激進保守的兩極,而主張主權己經獨立的則成為居中的穩健台獨路線。

1999年修改黨綱不成,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後,決定跳過黨綱和三項主權決議文,直接以總統宣布「四不一沒有」:不宣佈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問題。

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完全站在未定論、維持現狀的立場,他並以這立場領導民進黨。

2004年民進黨又通過《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立場上進一步向「中華民國靠攏」,主張「中華民國認同與台灣認同應互相接納」。但到了2005年之後民進黨路線再出現大跳躍。從20052008年強調要制憲公投正名創設主權,跳躍到距離「四不一沒有」路最遠的激進路缐。

在這路線支配下,2007年通過了《正常國家決議文》。其宗旨在全盤推翻中華民國的認同:「積極推動制憲,正名」、「舉行公民投票」。

民進黨直到2008後又回到穩健路缐上。

經這樣的回顧之後,我們清楚地發現長期以來,民進黨內在國家定位上,激進台獨、穩健台獨和保守的維持現狀三路線,既三者同時並存,又各自都曾在不同的時段成為主導路線,而所謂三個決議文出現互相矛盾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下產生的。20多年來,三條路線在不同的主領風騷階段都對造成了社會強烈的衝擊,這些衝擊,對民進黨本身和對國家社會,有的有很大的正面影響;有的有巨大的負面影響。目前,黨內有人根據《正常國家決議文》主張努力推動公投,有人根據《台灣前途決議文》加以反對,有的主張跟隨國民黨「維持現狀」也沒錯,大家看得霧煞煞,社會對民進黨的信任肯定是建立不起來。

現在把從1978年黨外到2008的發展簡要整理成如下。

1987的主權獨立決議文,對主權現狀,採取和未定論完全不同的定位,認定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既不必透過公投等途徑去創設新主權,也不能承認是處在不統不獨的狀態,要追求的只是體制丶政策內容和國民意識、對外關係的正常化。此後,直到2000年前,民進黨主流通過的兩個主權決議文、《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雖對國號有不同態度,但獨立主權已定,不必創設的立場的穩健路徑上並沒有差別。

2000年後,民進黨由陳水扁領導,在20002004年間主張「四不一沒有」的新中間路線,則走回到地位未定立場和持現狀的途徑。

20052008年則又走制憲公投正名創設主權的激進路徑。直到2008之後又回到穩健路徑上(如3和圖4)。

3:黨外/民進黨之主權立場的變化

  
4:主權三願景與路徑
 

1990年代民主化後國民國家認同掙脫戒嚴體制制約,受到兩國存在的客觀現實,本土意識的情感牽動。民進黨和李登輝一顯一隱,又同屬台獨立場,朝野都在形塑台灣是主權國家的國民意識,因此是統一認同下跌有如山崩,台獨認同飛快上升。19921999年七年共推升了35%,平均一年5%。(中共認為因李、DPP共推鄉土教育造成的,實是時間誤置。因鄉土教育1995開始,其收效應在15年後,受教者成年後,但中國認同在鄉土教學前之1990年代初已迅速下滑。)

到了20002004年陳水扁的「四不」──不台獨,有效地壓抑了台獨認同的上升,四年才上升6%,其中20002001兩年台獨還下滑,統一逆向上升。台獨在20042007年也才上升2%,其中20052006兩年台獨又下滑統一上升,這應和最前面敘述的兩個故事一樣,在自己的主場衝過頭,以致於支持不進反退。總計在陳水扁主導的8年中,台獨從43%上升到51%,共8%,不到前七年的4分之一!

直到2008年民進黨重回穩健途徑,台獨支持度才又上升(圖5)。 若依TVBS的調查,最近已在65%上下。[12]政大選舉研究中心做的台灣人認同調查,也呈現和台獨支持度同樣的上升趨勢。民進黨在選舉時掌握這趨勢動員支持反敗為勝,2004的大選是個最好的例子。

5:統獨認同趨勢圖
19911994根據聯合報公布民調,1995後根據民進黨中央黨部民調編製)
 
 

2004年大選前一年陳水扁民調長期維持落後(如圖6)。蘇煥智建議學波羅地海小國百萬人牽手維護獨立主權策略發動「228牽手護台灣」以喚起群眾熱情,但當時競選總部認為違背「新中間路線」,不予採納,後來由李登輝陣營發動,無法阻擋,只好反過頭來大力支持,口號為「Say Yes to Taiwan」,再面向中國的方向,高喊「Say No to China」,但守穩健立場,口號不升高到「台灣共和國」。

62003年總統大選支持度民調

 

出乎意料地參與人數達到150~170萬之間。原先綠營一直落後藍營75個百分點,但在228之後,綠營只差藍營3個百分點,一些民調甚至顯示綠營有超過藍營的現象。[13]

228牽手台灣是在台灣人認同已達絶對多數的台灣,採取了符合「維護台灣主權」而翻轉選情的成功群眾動員。

面對蔡英文「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攻勢時,馬英九先回應「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是我們的家園」,但在發現這還不能緩和在主權上和民意的落差後,只好在總統電視辯論中進一步退到「台灣也是我們的國家」的說法,這很清楚地說明了瞭解到維護主權這一個統獨的象限中自己的弱勢後,國民黨採取讓步以減緩傷害的策略。

(待續)

------------------------

附註

[1] 林濁水,〈請正面看待台灣人認同的上升〉,《美麗島電子報》,2012/12/18

[2] 施明德除外,他在美麗島事件大審判時,主張台灣已經獨立,名字叫中華民國。

[3] 其論述主要依據是1951的《舊金山和約》和1952的《中日和約》,1969年《中加建交公報》及其後中日、中美等建交公報以及美國《台灣關係法》。見陳隆志,彭明敏,黃昭堂等人著作。

[4] 民進黨《基本綱領》第六章第三條。

[5] 黨外的統派人士中,余登發、黃順興、陳鼓應等拒簽主張自決權的1978年《黨外人士國是聲明》。

[6] 如康寧祥。

[7] 維持現狀主要意義是1.不統 :維持分立及被國際以事實獨立對待的現狀;2.不獨:不求打破台灣不被在法理上承認為獨立國家的現狀。

[8] 施明德在美麗島事件大審判時,答辯說「台灣已經獨立,名字叫中華民國。」「海峽的一方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方有中華民國,台灣在事實和法律上已經是獨立」。當時社會對他這樣講的評價是他以既機智又勇敢的方法宣揚台獨,但並沒有意識到這主張是將來會成為新主流的革命性論述。

[9] 所以在2012大選敗選後,民進黨中有些黨員說兩岸政策學國民黨沒什麼不好的主張是有其根源的。

[10] 陳隆志《台灣的獨立與建國》序言。

[11] 依卜睿哲的見解,台灣並非完全不具備法理主權。他認為,臺灣的國際法主權很弱,但在內部法理主權、相互依賴主權及西發利亞主權等三個層面則很強。

[12] TVBS 2012/10/16民調。

[13] 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