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
2013.5.8
[編按:本文改編自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委託林濁水先生執筆的研究報告,不必然代表民進黨立場。因為原文較長,分成三篇,從今日起連續三天發出。]
一、兩個民意支持度反勝為敗的故事
在藍綠兩岸政策攻防戰上,近年來有兩個民意支持度反勝為敗的「大故事」:綠的反ECFA攻勢和藍的兩岸和平協議攻勢,前者攻防時間長達4年,從2009直到2012,後者在2012,才幾個月。現在就簡要敘述如下:
(一) ECFA
2008年大選馬英九以蕭萬長為「財經總規劃師」,當選後由蕭主導財經做訴求,並把蕭「兩岸一中市場」放在競選政綱中,主張當選後將與大陸簽訂互惠兩岸的經貿協定。2008年11月兩岸簽署海運空運直航等四項協議,2009年初馬政府宣布準備依香港「CEPA」作法和中國簽綜合性經濟協議ECFA,並在2011年6月29日完成簽署。
由於三通的經濟正面效果並不顯著,因此直到2010年初社會並不看好ECFA。
2009年12月24日,財訊公布一份委託山水民意研究公司做的ECFA民調結果,顯示僅有28.7%的民眾贊成兩岸政府簽訂ECFA,反對的有31.5%。
更早,2009年3月TVBS也對ECFA做了一份民調,結果和財訊做的幾乎一模一樣:贊成ECFA的29%反對的31%。
民進黨早在2008大選時就反對馬蕭的「一中市場」,現在馬要透過三通和ECFA協議實踐一中市場,民進黨便全力反對,2010年3月民進黨強調「ECFA是包著糖衣的毒藥……喪失主權地位 」。4月說「要維持整體外貿平衡,不能過度向中國傾斜」,質疑要於2010年6月簽署並生效之理由,主張「早收清單一簽,台灣就會被綁進十年開放期程,十年內對中國全面開放極難適應」。[1]反對態度非常強硬。但隨著時間發展,民進黨反對的態度逐步軟化。6月,民進黨說,「大陸對台讓利這麼多,讓人很憂慮。中共為什麼願意讓這麼多?隱藏在後面的背景、誠意,或是未來對台灣的期待是什麼?政府應該對全民說清楚」。[2]8月民進黨公布兩岸政策表示,民進黨執政將概括承受ECFA,也會進一步評估內容。[3]
民進黨態度轉變的關鍵在於發現經努力衝刺後,民眾反對ECFA的比例卻逐步下滑,支持的漸漸上升,民進黨的民調固然如此,TVBS的也一樣。(圖1)[4]
民進黨反對ECFA有三個堅實的基礎:1、民眾反對的多於支持的; 2、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經濟理論;3、民進黨的基本立場。但站在這樣有利立場上對議題火力全開的結果戰情卻每下愈況,十分令人驚訝。這攻伐延續時間既久,雙方又空前地舉辦許多群眾說明會,可以說是「大會戰」,應屬影響2012大選勝負最大的戰役。民進黨全力投入卻反勝為敗,為的是什麼?是在野以致於喪失宣傳的優勢嗎?在回答這問題前,先再看下一個故事,是一個國民黨轉勝為敗的故事。
(二) 兩岸和平協議
最早正式提兩岸和平協議的是陳水扁,當時很受支持。2000年2月,根據全國意向調查研究中心公佈的民調顯示,高達七成七的受訪者支持兩岸應簽署和平協定,正式結束敵對
狀態,建立「台海和平區」。[5]
兩岸和平也一直是馬總統最自豪的政積,民眾對由他推展兩岸和平又很有期待[6],因此,兩岸和平協議既是他2008就職演講的重要訴求,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他連任選戰的重點主張。2011年9月12日金溥聰在美宣稱:「未來兩岸不排除簽和平協議」,2011年10月17日,馬英九暢談「黃金十年,國家願景」時說他要在國家需要、民意支持與國會監督的三個前提下推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7]。議題一丟出,社會支持度幾達六成[8]。馬於是乘勝追擊說:「不是談統一,而是和平議題無法迴避」[9],但緊接著幾天後口氣就改變了,19日深夜說:「推動兩岸和平協議一定先交付公投」[10]。顯然感受到談和平協議無法迥避主權問題,才急忙跳到民進黨立場,以公投補強民眾在主權上對國民黨慣性的質疑,又過幾天,更說要有十大保證才會簽和平協議。真是愈講愈亂[11],讓人民察覺其態度反覆或根本沒有配套準備,民調大跌。到月底,馬終於宣佈:「未來4年和平協議機會很小」[12]。這時最奇特的是北京竟也呼應,國台辦主任王毅說中國對兩岸政治談判並不急。[13]
有六、七成民意堅強的支持,兩岸和又是自己施政自傲的政績,為什麼轟轟烈烈地推出卻在短短的一個月間鳴金收兵,下場和民進黨反ECFA一模一樣?關鍵當然也在於民意支持度的下滑。本來根據《旺報》調查,馬英九支持度大約高出蔡英文10%,但在和平協議強力推出之後,很快地,才到了10月25日,馬蔡差距已拉近至5%。
那麼民意支持度為什麼下滑?
變動的關鍵應在吳敦義10月21日在立法院回答說,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不是國對國的關係,可依國統綱領的架構,以「自由地區」及「大陸地區」的名義簽署。吳敦義的回答讓社會輿論譁然,民進黨猛轟,指責喪權辱國,同一天蔡英文二度回應和平協議,要求與馬英九一起修公投法,造成馬進退失據。於是馬英九以及和平協議的支持度迅速下滑。
民意的大逆轉,透露了一個根本性的訊息,那就是多數人渴望和平,但不能接受主權的流失。
於是我們要追問一個問題,那可不可以在不流失主權的條件下簽署和平協議?
就常態而言,兩個國家建立和諧往來關係或簽和平條約,前提是互相尊重主權,但兩岸的現實是北京不承認台灣擁有自己的主權,於是只要台灣強調自己的主權,則兩岸關係必迅速緊張,更不用說簽和平協議了。
然而,任何和平協議核心議題的核心卻又正是主權,目前是若不處理這議題,北京根本不可能和台灣簽和平協議。因此國民黨縱使迴避,中共和民進黨勢必追究到底,無從閃躲。
於是在這裡清楚地我們遇到了在兩岸不正常狀態中「確保主權和建立兩岸和諧關係的兩難」。
現在,再回到第一個故事,我們也發現了同樣遇到一個兩難的處境——「兩岸經貿順暢和分配公平的兩難」。
2009年12月,財訊民調顯示,有51.3%的民眾表示政府沒有能力在ECFA的談判過程中,為台灣爭取最大的利益;51%擔心簽訂ECFA後,台灣在經濟上會更依賴中國;54.3%民眾擔心在簽訂ECFA後,自己或是家人會因此而失業;還有53.7%的民眾會擔心簽訂ECFA後,台灣的房地產價格上漲,會因而買不起房子;38.3%的民眾表示最擔心「大陸黑心商品充斥」。其他依序為「台灣可能會喪失主權」(18.2%)……。只有3%表示都不擔心這些問題。48%的民眾認為馬政府在兩岸政策上太過於急躁,因而影響國民黨在這次的縣市長選舉中得票率下降。[14]
值得注意的是這民調顯示了民眾對ECFA的疑慮,主權並不是首要的,一般民眾關切的是兩岸經貿順暢後滋生的社會問題,尤其是產業外移造成的失業等問題。
兩國經貿自由化後,較先進國家產業空洞化,失業率上升,這是經濟全球化後的普遍現象,這效應在1990年代末已初步出現,2001之後趨勢更加明顯,因此這兩份民調顯示的就是民眾具體經驗這情境後的危機感。
民進黨的經濟學家很精準地掌握到這一點,因此早在2008大選時就以「查甫找沒工;查某嫁沒尫」做訴求以對抗馬蕭的「一中市場」。2010年3月,民進黨依同樣的理論訴求「ECFA會大讓企業得利;中小企業農工受害。」「弱勢產業將遭到重大衝擊、影響生計。」[15]
這些論述全都有根有據,多數民眾──尤其經濟生活上的弱勢民眾──都能接受,只是民進黨得理不饒人地在這方向上全力衝刺到令社會感受到民進黨近乎要全面緊縮兩岸經貿的境地,結果原先支持民進黨的民眾不安而開始轉向。[16]
從這兩個故事中,我們一方面清楚認識到,確保台灣主權、兩岸和諧及兩岸經貿順暢丶經濟分配公平四項價值固然都是民之所欲,但前兩者間和後兩者間卻既難以兼得又有連動關係。於是任何政黨涉及兩岸的政策訴求,命定在四項價值中顧此失彼,不可能四項兼顧。另一方面,我們也清楚認識到,四項價值中藍綠正好各有兩樣勝場,兩樣劣勢:綠勝於主權立場和多數弱勢者的支持;藍則優在兩岸和諧和兩岸經貿順暢。同時,由於四項價值都是民之所欲,因此藍綠任何一方認為自己既然擁有某項優勢便會不顧一切衝刺到底,則會使兩難的價值過度失衡而反勝為敗。
(待續)
附註
[1] 《維基百科》ECFA條目。
[2] 〈蔡英文:大陸讓利這麼多令人憂慮〉,《聯合報》,2010/6/15。
[3] 〈民進黨:概括承受ECFA 不會公投〉,《中評社》,2011/8/23。
[4] TVBS 2010年5月31日民調。
[5] TVBS 2010年5月31日民調。
[6] TVBS 2009年12月民調,對於兩岸關係有62%民眾感到樂觀,比例較去年(49%)增加13個百分點,為歷次調查的高點。
[7] 雖然他屬下的國防部對此非常不以為然。
[8] 《中國時報》,2011/10/19。
[9] 《聯合報》,2011/10/19。
[10] 《中廣新聞》,2011/10/20。
[11] 《自由時報》,2011/10/25。
[12] 《中央社》,2011/10/28。
[13] 《台灣英文新聞》,2011/10/29。
[14] 《財訊》,2009/12/24。
[15] 《自由時報》,2010/3/29。
[16] 不只如此,中國依自己國家產業戰略和政治統戰策略談出了和民進黨攻擊方向相反的「大企業封殺,中小傳產,農產讓利清單」,令民進黨啞口無言。後面將進一步詳論。
[1] 《維基百科》ECFA條目。
[2] 〈蔡英文:大陸讓利這麼多令人憂慮〉,《聯合報》,2010/6/15。
[3] 〈民進黨:概括承受ECFA 不會公投〉,《中評社》,2011/8/23。
[4] TVBS 2010年5月31日民調。
[5] TVBS 2010年5月31日民調。
[6] TVBS 2009年12月民調,對於兩岸關係有62%民眾感到樂觀,比例較去年(49%)增加13個百分點,為歷次調查的高點。
[7] 雖然他屬下的國防部對此非常不以為然。
[8] 《中國時報》,2011/10/19。
[9] 《聯合報》,2011/10/19。
[10] 《中廣新聞》,2011/10/20。
[11] 《自由時報》,2011/10/25。
[12] 《中央社》,2011/10/28。
[13] 《台灣英文新聞》,2011/10/29。
[14] 《財訊》,2009/12/24。
[15] 《自由時報》,2010/3/29。
[16] 不只如此,中國依自己國家產業戰略和政治統戰策略談出了和民進黨攻擊方向相反的「大企業封殺,中小傳產,農產讓利清單」,令民進黨啞口無言。後面將進一步詳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