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誰定規矩?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
2013.4.19


《中國3.0》報告把中國分成三個階段,其實這也是中國在外交上的三個不同的時期。在談3.0之前,瞭解1.0即毛澤東時期的歷史是很重要的。

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韜光養晦」是鄧小平時代才開始,在此之前,中國對外關係曾經維持一種強勢的態度。這種態度是受到共產主義世界革命的影響,和現在的民族主義是兩回事。毛澤東曾說過,在世界革命中,蘇俄負責歐洲,中國負責亞洲。

在此理念下,中國處理外交事務並不完全遵照國家利益,而是基於世界革命的理念。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韓戰,從前蘇聯解密的檔案可以看到,當時中國內部在對介入韓戰的討論中,毛澤東一人與其他所有人的想法是對立的。原本中蘇已達成協議,要讓金日成流亡中國,兩韓統一;但基於世界革命的理念,毛澤東一個人推翻了這個共識而支持「抗美援朝」。「國家利益」考量,可能是要等到毛與赫魯雪夫關係破裂、中蘇珍寶島戰役、中國把所有人當作修正主義、造成在國際上四面楚歌後,才開始浮現。

毛澤東死後,其思想被清理,世界革命的想法不再出現,加上中國經過文革後的衰弱政經體質,才出現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有了這個背景,我們才能較樸素地看待近來中國崛起的現象。

中國崛起在外交上的作為,就是其內政的表現。在經濟強盛之後,自然而然會想要吸取外在的資源,為了向外發展,對內就要不斷闡述民族主義。在報告的前言中,中國對外關係的思考被分成三類:王緝思傾向「世界主義」、王逸舟傾向「防衛性現實主義」,閻學通傾向「民族主義」。這三種類型裡,除了王緝思偏向「世界主義者」,把中國的外交困境更多地歸咎於內政問題無法處理以外,其它兩類都直接點出:中國在外交事務上「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家法,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刻。

另外兩人的觀點較偏向現實主義,王逸舟和閻學通的論點並不讓人意外。因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原本就是因應中國在九零年代改革開放前是「政治巨人,經濟侏儒」這種不平衡發展格局的產物,而不是中國的民族性格,或者領導階層的道德真的有某種過人的高度。

中國國力崛起,加上伴隨著黨國/權貴資本主義,上層追求國家和自身的利益,對外表現在爭奪積極資源、擴張領土。對內、對下,則以民族主義動員、鞏固支持者。這是中國近年來,愈發明確的外交走向。

「中國3.0」的內容,關於外交的部分比較「務虛」,談概念的多。但今天生活在台灣,談中國的外交(含兩岸政策),還是要回到我們比較熟悉的議題上來。 因為台灣,無疑是中國民族主義最優先的投射對象之一;東海的釣魚台和南海諸島當然也同樣在「內包圍圈」裡。

不管對內動員或對外鬥爭,最後都免不了要著落在武力上。經濟的發展,讓中國從九零年代起,逐步有了和國家意志的伸張相互匹配的現代化軍力。從九零年代中期以來,台灣曾經三次經歷中國「戰爭邊緣」策略的威脅:

第一次是九五、九六年飛彈危機,第二次是九九年兩國論發表後,第三次則是在陳水扁總統任內的一連串軍事演習,但這次在新聞上比較少被報導。九六年、特別是九九年這次,中國軍機以頻頻迫近海峽中線的方式,迫使台灣軍機不斷起飛、疲於奔命,使台灣空防線後退到海峽中線。但在此之前的潛規則是,台灣軍機越過海峽中線,只要不過度接近中國領空,都不會被認為是挑釁。但九九年之後,這條紅線實實在在的在海峽中線裡浮了上來,讓台灣的空防空間被擠壓。這算是一次成功的不動刀槍的戰爭。

今天,如果仔細檢視解放軍在釣魚台周邊海空地區採用的策略,很容易發現這是九九年對台灣作為的重演。這不僅是表面上看到的聲勢高低的問題,更牽涉到海上或空中「地盤」的劃分。以太平洋為例,現況是美國海軍可以理所當然的由東往西,一直到第一島鍊都不會被視為挑釁;但只要中國海軍由西往東,那只是穿過第一島鍊,都會被視為意圖改變現狀。

用中國將領羅援的話來說,現在是「要在東海立規矩」了,現階段就是一場「誰在寫規矩」的爭奪戰。九九年台灣軍隊在台海海空區域的從得到失,就是一個解放軍成功地「重寫規矩」的例子;日本正在經歷一樣的挑戰:中國正在擠壓日本在釣魚台的空間,在釣魚台劃出自己的紅線,但最後能否成功還未知。

我個人的判斷是,解放軍的冒進有其限度,倒不僅僅是基於「經濟相互依賴」這樣的角度,而是一旦解放軍動作太大,只會把美國逼出來,再一次給美國人證明「我才是東亞警察」的機會。如果美國航母戰鬥群像九六年一樣,在適當的時機「通過」釣魚台周邊地區,比較之下,立刻曝露的就是中國的航母至少還需要五年,才能有效形成作戰力的尷尬現實,這對於解放軍反而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海上和空中不比陸地,不會有界線,但卻可以用其它實實在在的方式劃出「地境」。一個沒有得到足夠關注的事件,是日本《產經新聞》日前報導,解放軍在釣魚台附近海域部署浮標。而中國政府並沒有否認,而是強調這是在「中國領海」裡的合法行為。

事實上,這很可能是用來收集水文資料和往來艦艇聲音資料的儀器,以軍事戰略的眼光看,這不折不扣是戰場經營和情報蒐集的作為,也是一種「劃界」的動作,界線劃定後,未來在做同樣的事都不會被視為挑釁。更重要的是,解放軍這樣的作為已經對台灣海軍,特別是潛艦部隊產生重大威脅。台灣與釣魚台間的海域,是台灣海空軍應付解放軍第一波攻擊必經的路徑,解放軍前進釣魚台,對台灣而言是首當其衝。

以軍事術語而言,釣魚台海域的水文資料蒐集是戰場經營的一部分,誰掌握越多戰場的資料,誰在未來作戰時的勝算就越大。以前這方面的資料在日本手中,台灣不以為意,但日後若解放軍前進到這個區域,不需要明目張膽建立雷達站,只需不斷地做科研調查或放聽音器,對台灣海軍將形成嚴重的威脅。

對台灣而言還有另一層涵義,解放軍的企圖是藉由在東海與南海的議題,把台灣拉進自己的陣營中,切斷台灣與日本、台灣與美國的軍事聯繫。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倡言「兩岸共同保釣」、「兩岸共同處理南海問題」。

但馬英九政府對解放軍把戰場經營移到家門口完全沒有回應,這個政府似乎只對辦作文比賽和把搞笑綜藝節目改編成保釣宣傳短片比較在行。這是馬政府不願面對的真相:一旦過於亢奮的保釣運動,把「釣」保進了中國手裡,首當其衝的不是日本,而是台灣的安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00703 中國情勢暨兩岸雙週報: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與中共統戰制度剖析

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 http://x-strait.blogspot.tw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2020.07.03 編注:本期雙週報是根據上期「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進行剖析並附上參考圖。 進化中的中國資訊戰 林雨蒼、沈伯洋 ...